正文 第1章 電視藝術的崛起(2 / 3)

總之,以上所列舉種種具體事實都充分地說明:正是由於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電視文化的產生,電視藝術的崛起,使得人類社會的文化結構開始新的排列組合。原來曾在人類文化生活中占據十分重要地位的文學、戲劇、電影,現已逐漸降為次要地位;而伴隨著電視文化產生的電視藝術則漸次上升為主導地位。這就足以說明:電視藝術的飛速崛起,正將人類帶入一個電視藝術的新時代。

二、何謂電視藝術

電視是不是藝術?什麼是“電視藝術”?這是在討論“電視藝術”這一觀念時首先應該厘清的重要理論課題。否則,一切都是無根基的、不堅實的理論空話。目前,理論界爭論的焦點恰恰是:電視究竟是不是藝術?

“電視不是藝術”論者說:“從本體來說電視是一種最有效的文化信息傳播媒介。這一本性規定電視最主要的功能是社會文化的交流——接受者從電視熒光屏屏幕中建立自我個體與社會群體的認同;而略具藝術性的低度娛樂隻是電視的一個附屬功能。”

“電視是藝術”論者說:“電視是藝術,而且是很純的藝術。電視中有藝術,而且還有許多藝術!當然,並非所有電視節目都是藝術節目,如新聞、專題、服務、電教等節目,但也不能不說它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藝術性。”

這兩種觀點,雖然針鋒相對,各執一詞,然而它們都有其合理的內核存在;當然,又都較為偏執,過於武斷,缺乏科學的分析和客觀的判斷。

前者說“電視不是藝術”,其著眼點是:電視,是一個物體,是大眾傳播的媒介,它自身當然稱不成“藝術”,這是其合理部分。至於說“略具藝術的低度娛樂,隻是電視的附屬功能”就不確切了。因為,電視既然是一種傳播媒介,它可以傳播信息、傳播新聞,當然也可以傳播高雅的藝術品,從而構成一種事實存在的“電視藝術”。

後者說“電視是藝術”,而且強調是“很純的藝術”。這一命題本身就缺乏科學性,因為電視本身隻是信息傳播的媒介和載體,它怎麼會構成“藝術”呢?但是,又說“電視中有藝術,而且還有多種藝術”,這卻是合理的成分,因為在電視的傳播中,不僅有電視信息、電視新聞,而且的確有“電視藝術”的客觀存在。

那麼,為什麼對於同一個問題會有如此截然對立的兩種觀點呢?關鍵是爭論雙方混淆了“電視”和“電視藝術”這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

“電視”,依據《辭海》的解釋是:“電視,傳播圖像的一種廣播、通信方式。它是應用電子技術對靜止或活動的景物的影像進行光電轉換,然後將電信號傳遞出去,使遠方能即時重現影像。”

“電視藝術”,依據前蘇聯美學家鮑列夫在《美學》中的說明是:“電視不僅是一種向廣大群眾傳輸電視信息的手段,還是能把從審美上加工過的、有關現實世界的印象傳到四麵八方的一種新的藝術。”

從以上兩種概念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知:電視是一種信息傳播的媒介和載體,主要是指傳播的功能;電視藝術則是被電視傳播的那種藝術形態。

為了更清楚地認識電視的藝術傳播功能,我們試圖從以下諸方麵給予較為深入的探討和考察,從而對電視藝術有更為科學的認識和理解。

(一)從電視傳播的形態考察

前蘇聯美學家莫·卡岡在《藝術形態學》一書中指出:“藝術因素從起初混合性綜合體中劃分出來,並把這一因素轉變為以對人的意識產生藝術作用為唯一目的的獨立創作方法,其所以需要,正是為了使人能夠充分地從事藝術體驗,以使他的現實活動能夠得到藝術中的‘生活’的補充。而為此藝術曾經需要——而且永遠需要——丟掉實用性並創造幻想的生活。”因此,電視節目屬於什麼形態,就看它是以實用性為構成特征,還是以幻想性為構成特征。李顯傑曾據此在《電視形態探析》一文中將電視傳播形態分為三大類別。

傳達形態——主要指以傳遞現實生活信息,傳播科學性文化知識為內容的電視節目。這類形態的節目往往以最大限度地複製出現實原貌為目標,追求節目的準確性、時效性和係統性。它以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本來麵貌為己任,是對現有的、經驗的存在記錄和對客觀世界規律性的反映。這類節目的思維方法是以“科學—邏輯性”思維為主導,故而多以陳述、講解為中心。如新聞節目、教育節目、服務節目等均屬此種形態。

表現形態——遵照審美的規律,以藝術虛構的方式,創造出“幻想的生活”,從而給予特殊的“生活補充”的電視節目。其意旨不止於對現實事物的藝術性表現,而在於以“獨立自足的形象”,重新構築起一個新的藝術世界。在思維方法上,追求的是“審美—藝術性”。也就是說,依靠藝術的思維,講究大膽的想象、奇妙的構思。在結構方法上,以構建出鮮活的、有機的藝術整體為其生命力所在。在製作方法上,講究劇作藝術、表演藝術以及高度的電視藝術技巧的運用,以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為己任。如電視劇藝術、電視藝術片、電視文學等均屬此種形態。

混合形態——主要是指既不以“幻想生活”為創造動力,又不以傳達客觀性、實用性信息為目的,而是介乎兩者之間,兼有傳達和表現的雙重職能。故而,這類節目表麵上看能給人展現出一定的現實事物風貌,傳達一定的現實信息,而其意旨卻又是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迪、文化修養上的陶冶和審美情趣上的愉悅作用。這種形態的思維方法,追求的是“邏輯—藝術性”的有機融合,在結構方法上追求視聽美感的完善以及電視的審美表現。如體育節目、舞台表演、綜藝晚會、電視歌曲大獎賽等均屬此種形態。

電視傳播所具有的這三種形態,其中的表現形態、混合形態就屬於電視藝術的範疇。正是這一形態,決定了電視藝術本身的存在。

(二)從電視傳播的功能考察

我國電視理論家王維超在《電視與電視藝術辨析》一文中說,“電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兒,作為一種物質手段,一般說來,它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信息傳播功能,二是新聞紀實功能,三是藝術表現功能。”

信息傳播——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是傳播各類信息的重要渠道。所謂信息,是指人類共享的一切知識或社會發展信息趨勢,以及客觀現實中提煉出的各種文化信息的總和,包括國家和民族的思維方式、心理素質、民族感情、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以及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等。電視可以構成“世界之窗”。

新聞紀實——電視的重要傳播功能之一,是將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予以如實的報道。諸如國際新聞、社會新聞、文體新聞等。總之,一切為群眾關心的生活熱點都可以在電視屏幕上得以如實地反映。

藝術表現——根據電視藝術創作的物質手段、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傳播特征、欣賞環境和審美心理等多種因素,從觀察體驗生活到具體進行審美把握,自始至終運用電視藝術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

電視傳播所具有的這三種功能,其中,藝術表現無疑屬於電視藝術的範疇,正是這一功能,決定了電視藝術的客觀存在。

(三)從電視傳播的表現手段考察

美國美學家阿瑟·伯傑在《社會中的電視》一書中說,“有一組對立麵組成了,或者說,它們是所有節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稱這種對立麵為客觀性和感情性。”

客觀性——電視節目揭示事物本來的客觀現實性質,即我們所生活的客觀現實,事物實際發生的那個世界。這類電視節目的重點是客觀描述現實,反映現實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故而,它們總是針對真實的地點、事件和人物。

感情性——電視節目中包含意識濃重的情感因素,特別是創作者感情和情緒的容納和爆發。它主要是通過電視節目中流溢的情感去控製觀眾,激發觀眾。它多采用虛構的方式,旨在以作品的情去激起觀眾強烈的感情。

依據電視傳播所具有的兩種表現手段,其中,感情性屬於電視藝術的範疇,正是由於這一表現手段,決定了電視藝術存在的客觀現實。

從以上列舉的電視傳播形態、電視傳播功能、電視傳播表現手段考察,根據它們之中所具備的“表現形態—藝術表現—感情性”,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電視藝術是客觀存在,它絕不如有人所說:“剛剛起步的電視理論,便迫不及待地顯示‘電視藝術’這一高貴的胎記,並由此展開一場以證明胎記為中心的轟轟烈烈的電視理論拓荒。”電視藝術本來是一個科學的命題,它也絕不如有人所作的簡單判斷:“電視是藝術,而且是很純的藝術。”

當我們尋得“電視是不是藝術”的確切答案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地探討什麼是電視藝術了。

究竟什麼是電視藝術?理論界也曾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多方麵的理論探討。有人說:“電視藝術,是一種空間—時間藝術,同時又是一種以造型為主、由技術手段混成的複雜綜合藝術。”有人說:“電視藝術,它們的本質屬性和本質特征,是運用藝術審美方式把握客觀世界,反映現實生活。”有人說:“電視藝術,是以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與圖像為傳播形式,以家庭為欣賞單位的多層次、多品種的綜合藝術。”

經過對電視藝術的全麵科學考察,再參照以上諸家的論述,我們對“電視藝術”這一概念的本質,可以作出如下的理論概括:

電視藝術,是以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造型為傳播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現客觀世界,通過塑造鮮明的屏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為目的的屏幕藝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