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散文斷想(1 / 1)

大地是一部最優美的散文。

它雖有高山有平川有陸地有五湖,但這一切都不是向著地心嗎?

生活是一部永遠也寫不完的散文。

它雖有汗有爽,有臭有香,有苦有辣,有喜有憂,但這一切都是圍繞著生活這一中心散開的。

人是一部最完美的而又靈活的散文。

他雖有手有腳,有眼睛有鼻子,有腸有肚,但這一切都是在頭腦之一指揮部的指揮下而活動。

散文啊!當你一個人靜處於一方境界時是一篇嫻靜淡泊的散文,當你在操場上競技時,這是一篇熱血沸騰充滿著奮鬥拚搏的汗淋淋的散文,當你回憶往事而沉浸於那種境界時那是一部無盡的懷念思戀的憂傷的散文時,當你離開同學或失去親人時這是一篇痛苦的撕心裂肺的散文,當你麵對現實安於現狀又有失望又有拚搏的兩種心情夾雜的彷徨的散文。

散文啊!平時說話是散文,寫信是散文,走路是散文,到操場所見是散文,簡直一切都是散文。自從愛上文學時,每每看到先輩們總在諄諄教導:欲要寫好文章,必須還樹好你的人格,有什麼樣的人格,便有什麼樣的文章。於是,根據人格之不同,文章便分為:憂國憂民的或玩風賞月的,有博大的有渺小的,有高尚的有卑瑣的,可見人格是多麼重要啊!而對於從文的人來說,就更為重要:因文章是你內心的徹底的反映,你絲毫遮蓋不住,你的人格,便決定你的文章。

我不會寫標準的議論文,再上自己閱書少,讀書有能理解內容而識記不下來的毛病,因此,我找不出什麼論據來證明它,隻是在心裏來權衡這句話。

我始終覺得,寫文章,就是用筆代嘴說話,這說話,隻不過比現實生活裏平時說的話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罷了,人們平常不管給誰說話,都是先想了再說,就是心裏有話了才能說出話,沒有什麼說了,隻點頭或微笑一個表示話已說了,所以,說話,是內心活動的反映,話語是坦露無遺地表達人們內心世界的!

若人們仔細觀察,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說出的話又不一樣。

知識分子說的話,比較文雅,用詞也較多文明,話語中包含的知識成分比較多,在他們平時說的話語中不會有一些諸如球或什麼詞的下流話,在說人對你好是用心不良時他們會說你請的是“鴻門宴”。

而農民,語言是直來直去,俚語,俗語,隨便,如說話說著說著球呀,日,呀什麼全出來了,在誰對你好是用心不良,他們會直接說出,你這人怎麼,怎麼當麵指出,令人家大為尷尬,而不敢了,當然,這不是貶農民,抬高知識分子,若有興趣的去翻一個農民的一個知識分子的作品便可知,事例不舉。

因此,這就存在看人格上的問題,難怪曆史作出總結,農民階級成不了曆史的主人,知識分子拿著筆為曆史的推動才起了莫大的作用。那麼,若叫農民和知識分子寫文章,知識分子的要博大些,農民要渺小些吧!在語言方麵,不管內容要如何,農民的要粗俗些,知識分子的要高尚典雅也罷!這是兩大階級內部的差別,若在一階級內部,人格上也有差別,文章也會不同。

這拿知識分子這一階級說吧!

有運用所學知識,要為國做貢獻,憂國憂民的,有學了知識玩物喪誌,去為別人充走狗的。

如魯迅愛說的話是:其實地上並沒有路,隻不過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所以,魯迅這話語反映了,在知識分子這一階級中人格的高尚,是與別的知識分子不同的,所以,他拿著戰鬥的筆,去這路上探索,寫出的文章,便是憂國憂民的,提出封建製度的罪惡,指導人們去反帝反封建,建立新社會,這是人格所致。

關於知識分子中,人格低下的,不舉遠隻舉與魯迅這偉大人格作抵抗的梁實秋吧!他所說出的話,不過是風呀,花呀,後來,玩物喪誌,到末了,便墮落,變成了資本家的走狗,因此,他寫出的文章是風花雪月,最後導致自己的可悲下場。

大概這一問題,說到此已差不多了,最後重申一下關鍵說明的問題,以引起注意: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人格,便會寫出什麼樣的文章,而這人格,不僅反映在人們的話語上,也在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