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各取所需——漫話貿易(5)(2 / 3)

所以,水貨的質量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那些摻水分造假、冒牌產品、“山寨”產品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水貨並不是不合法的產品,僅僅是沒有正式的銷售代理商,因此售後服務往往沒有保障,而且像電子產品的驅動程序、說明書和操作係統的語言版本、甚至電源插頭的構造等往往隨著銷售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你買過從香港來的水貨筆記本電腦,你可能會發現它的電源插座在國內很難找到匹配的,需要一個電源的轉接口。順便提一句,本人用的電腦和手機都是水貨,至於我為什麼用水貨,後麵我們會談到,其中可是有相當的經濟學道理的哦!

有時候,行貨的代理商為了生存,會采取打擊水貨的手段,不為水貨提供保修和售後服務就是最常見的一招。但是水貨也不是一定沒有保修,比如現在國內有部分水貨手機是經香港過來的,提供正規的機打發票,那麼這款手機可以在中國大陸享受行貨一樣的質保服務。同時,像有些水貨的銷售商,為了招攬顧客,他們往往會承諾提供“店鋪保修”,就是你的東西一旦出問題了,你可以把它帶到銷售商那兒,那邊可能會有比較專業的技術人員幫你檢修。

那麼為什麼叫水貨呢?“水貨”一詞的由來,是因為早期走私者為逃避關稅等原因,將國外船運過來的商品用塑料袋等密封好後投入約定的淺海中,再從陸上坐小船到該地點將貨物取走(真是聰明!看來為了利潤人類的創造力是無限的)。看來水貨最早是指走私貨,但是現在這個概念已經不太確切了。我們這兒談到的水貨指的不是走私貨,而是指該產品在某國家或地區沒有原生產廠家所指定的銷售代理,或是生產廠商根本就不向該市場銷售此產品。

那麼我們大陸市場上那些大量的水貨產品是從哪兒來的呢?又是怎麼過來的呢?現在大陸賣的水貨,量最大的毫無疑問就是手機,我們就以手機為例來一探究竟。

首先,它們的進貨地是我國的香港。雖說我國早已對香港行使主權,但它畢竟還是一個“特別行政區”,所以它的體製和我們大陸還是很不一樣。香港是一個自由的貿易港,正因如此很多國外的手機運營商或是廠商的清倉貨就通過這個自由貿易港“轉戰”到內地。在香港,成立一個貿易公司太容易了,所以很多人成立了貿易公司,手機就是他們“主打”的產品之一。這些所謂的“公司”也不幹啥,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收傳真,為什麼呢?例如國外的廠商手頭上要出一批貨,或是某移動運營商(如歐洲的沃達豐)又有多少庫存了等,這些公司都有專門的處理部門,他們將這些信息發到世界各地,香港就是其中一個。

香港的這些公司收到這些傳真後,就會聯係相應貨物的接手人(先找好買家),找到接手人談妥條件簽了合同之後,貿易公司就會聯係貨主,在預定的時間發到香港。在這中間,貿易公司起到了一個中介的作用,有點類似於“空手套白狼”的感覺。當接手人收到貨之後,這個環節就算結束了。接下來就開始了故事中比較“驚心動魄”的一段:從香港過關到深圳。

由於香港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而且移動運營商的競爭很激烈,水貨手機在當地需求量並不大。既然當地無法消化,自然要找“泄洪”的目的地,毫無疑問,那就是中國內地。但是又由於關稅的原因,水貨無法也不想通過正當的海關渠道來進入內地市場。那怎麼辦呢?

說到這兒,你就又不得不佩服於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毅力和勇氣了。最“傻”最土的辦法是在靠近關口的地方打地洞——對“打洞”這一招,古代我知道的就是用在盜墓上,而現代有人把它用在盜竊上,我已經覺得很驚奇了,但是想不到這招居然還有這麼廣泛的應用。這雖然並不高明,工程量也較大,絕對是個體力活,但是一旦打通的話,之後的利潤就非常可觀了。還有一種更彪悍的就是配備比海關更先進的飛艇直接批量運到深圳。這種方法實在太拉風了,要是沒有相當的實力也就隻能是憧憬一下而已。而且隨著我們的海關“與時俱進”,打擊力度的加強,這種方法用得越來越少了。

現在普遍使用的方法大概是這樣的:香港一些“過關”公司(牛!居然還發展出這麼一個產業)和批發商簽訂合同,這些“過關”公司就會讓他們的成員或是臨時工,把手機單機(指的是除去手機包裝、充電器、配件外的裸機)捆綁在身上,例如綁在腿上、腰上等部位,就這樣每天多次來回羅湖口岸,每次攜帶大約30~50部左右(這得多難受啊,可見掙點錢還真不容易啊)。就是通過這種螞蟻搬家的模式,大批量“走私”到內地。而包裝、充電器、配件等則通過普通的貨運直接運輸到深圳,然後包裝再和手機配套,這也就是水貨手機上的IMEI碼和包裝上的對不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