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各取所需——漫話貿易(6)(2 / 3)

1945年夏,為恢複陷於停頓中的國共和談,黃炎培與其他五名參政員一起飛赴延安(黃炎培先生於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毛澤東率領在延安的幾乎所有中共領導,赴機場迎接黃炎培一行。在延安,黃炎培先生受到了中共友人的熱誠接待。他目睹了解放區嶄新的氣象和軍民的精神風貌,深為振奮,感到這似乎是與自己的理想境界不遠了。在延安的一個窯洞裏,黃炎培先生與毛澤東進行了長達十幾個小時的促膝談話。返回重慶後由夫人姚維鈞整理和執筆,發表了《延安歸來》一書,記述下了至今被人們不時提起的那一段對話。

這是一場意味深長、石破天驚的對話。黃炎培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麵對黃炎培的疑問,毛澤東已準備好了方案:“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窯洞對”。黃炎培所提出的周期律被稱為“曆史周期律”。

有沒有“曆史周期律”,我不好說,這自然有曆史研究者會去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比較肯定的是,在經濟領域是有著類似的“周期律”的。曆史的周期性,估計很少能有人親身體驗到——我也不希望自己能體驗到,本人還是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是衷心希望我們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不過很“幸運”,我們絕大多數人肯定已經體驗到了經濟的周期性——除了現在剛出生的那幫毛頭小子。

經濟周期(Business cycle)也稱商業周期,它是指經濟運行中周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複的一種現象。它反映的是國民總產出、總收入和總就業的波動,一般可以把它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複蘇四個階段,通常持續時間為幾年到十幾年不等。我們可以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從一個長期的曆史角度來看一定是逐漸擴大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時間軸為橫坐標,經濟規模為縱坐標,畫一條傾斜向上的“直線”來反映長期的經濟增長,我們可以叫它“潛在增長線”。而圍繞著這條線我們可以畫一條波浪線來反映實際的經濟情況,它有時會在“直線”的上方,有時又會在“直線”的下方,分別代表繁榮、衰退、蕭條、複蘇這四個階段,我們可以叫它“實際增長線”。

當“實際增長線”開始超過“潛在增長線”時,說明經濟開始進入上升(或擴張)期,開始階段叫“繁榮”,隨著繼續“爬坡”,會到達最高點,也稱為“頂峰”;俗話說“盛極而衰”,頂峰也是經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經濟就進入下降階段,即衰退;當“實際增長線”跌到了“潛在增長線”的時候,我們說就進入了“蕭條”時期——嚴重的衰退;之後又會達到最低點,也稱為“穀底”,穀底是經濟由衰轉盛的一個轉折點,跨過穀底就進入了複蘇階段,之後逐漸繁榮,接著就是新的一輪交替變換……經濟從一個頂峰到另一個頂峰,或者從一個穀底到另一個穀底,就稱為一次完整的經濟周期。方便起見,我們也可以隻把周期分成兩個階段——擴張(實際增長大於潛在水平)和收縮(實際增長小於潛在水平)。

當然這裏我們還要注意一點的就是,確切的衡量指標應該是經濟規模的增長率,而不是經濟規模本身,而且所謂的“蕭條”和“繁榮”是相對於“正常”的增長水平而言的。比如,像我們國家,經濟的絕對規模從來沒有出現過減小的情況,但照樣也在經曆經濟周期;對美國而言,5%經濟增長率應該算是“繁榮”了,而在我國那絕對是要命的“蕭條”——這個判斷“指標”還與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有關,不可一概而論。

經濟處於擴張階段的時候,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日益活躍。市場需求旺盛,訂貨飽滿,商品暢銷,生產趨升,資金周轉靈便;企業的產、供、銷和人、財、物都比較好安排,企業處於較為寬鬆有利的外部環境中。這個時候,你隻要不是太無能,你就能較輕鬆地賺到錢,企業的日子也比較好過,大家都在這樣的環境中舉杯相慶,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似乎前途一片光明,形勢一片大好,比如我們的2003年至2007年。

經濟處於收縮階段的時候,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日趨緊縮。市場需求疲軟,訂貨不足,商品滯銷,生產下降,資金周轉不暢;企業在產、供、銷和人、財、物方麵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企業處於較惡劣的外部環境中。這個時候,即使你可能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你也可能麵臨被解雇的威脅,企業的日子也普遍很不好過,周圍都是一片愁雲慘淡的景象,大家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似乎看不到未來的半點光明,“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沒有的”,比如我們的2008年。經濟的衰退雖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其對經濟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在經濟衰退中,一些企業破產,退出競爭;一些企業虧損,陷入困境,尋求新的出路;一些企業頂住惡劣的氣候,在逆境中站穩了腳跟,並求得新的生存和發展機會,在未來它將會走得更穩健——這就是市場經濟下“優勝劣汰”的企業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