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各取所需——漫話貿易(6)(3 / 3)

事實上,我們對經濟周期應該不會陌生,因為曆史上我們經曆得太多了。別的不去說,光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我想就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個經濟周期:

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年均GDP增長率大致在9%附近,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們經濟的潛在增長率。1983年至1987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基本都在10%以上,我們可以把這段時期看成是繁榮期,那個時期也正是我國的農村經濟改革全麵發展,城市經濟改革逐步展開的時候。1988年至1991年有所回調,1990年甚至隻有4%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曆史記錄,可喜的是這個記錄到目前為止還未打破。如果你記憶力不錯的話,你應該能想起來,那個時候我國的通貨膨脹問題相當嚴重,經濟陷入了困境。當時的人們對中國的經濟前景和走向還十分地不確定,心中也一度出現了姓“資”還是姓“社”的疑問。

1992年到1996年,我國經濟又經曆了一個繁榮時期——那個時間正好是鄧小平同誌南行講話之後。小平同誌說,“膽子要再大點,步子要再快點”。全國人民聽從了偉人的號召,全身心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中去了,於是我國經濟的步子又快了起來。1997年到2002年,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全球經濟的低迷,我國這輛經濟大車的速度又慢了下來。那時我們談論的焦點和今天幾乎雷同,那就是怎樣“保8”——可見曆史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時,我們敬愛的朱鎔基總理主導了一場經濟保衛戰,我們的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宏觀調控和基礎設施建設。我國成功抵禦住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避免了經濟的全麵衰退,為之後的經濟大爆發做好了準備。可見,我們那一屆政府駕馭經濟的功力是相當深厚的,這一點也是得到世界公認的。借此機會,我想對那屆政府和朱總理致以崇高的敬意!

而2003年至2007年,又是我國經濟的繁榮期,甚至可以稱為史無前例,經濟增長連年保持在10%以上。我想這其中三個方麵的因素不容忽視:一是當時全世界的經濟也是一片欣欣向榮,我們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我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進一步融入了世界經濟體係;三是我國在朱總理那屆政府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為經濟騰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大量的優質固定資產。對於後麵這兩點,朱總理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再次向總理致敬!2008年至今,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把我國經濟再一次帶入低穀。而目前,我相信我們正在走出這個低穀,並將再一次走向繁榮,曙光已然在眼前。最黑暗的後半夜已經過去,黎明還會遠嗎?

在對我國的經濟周期作了一定的回顧之後,相信你已經能從一個曆史的大視野來看待我們的經濟,不再會“一葉障目,不識泰山”了。從狂熱、繁榮中看到危機,從恐懼、蕭條中看到希望,這就是經濟周期教會我們的至理。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經濟周期呢?我相信好奇的你一定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對此經濟學家雖然還沒有比較一致的觀點,但還是有許多說法和解釋,下麵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大家可以對此有自己不同的評判。

比如,經濟學界有一類把經濟周期歸結為“供給衝擊”的理論,即直接影響經濟的生產方麵的衝擊,如技術進步、自然氣候的變化、新的資源的開發等。這類理論中比較著名的有太陽黑子假說和熊彼特的技術創新理論。其中個人感覺太陽黑子假說比較玄乎,估計一般正常人都會認為是笑談。它把產出波動的原因主要歸結為農業的波動,認為太陽黑子的活動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而農業生產的狀況又會影響工業及整個經濟。太陽黑子的周期性決定了經濟的周期性——照這麼說來,以後經濟學家還得業餘時間學點天文學。而熊彼特的周期理論是一種用技術創新來解釋經濟周期的理論,他用技術創新的周期性來解釋經濟的繁榮和衰退的交替現象。熊彼特提出,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創新者帶來了盈利,引起其他企業仿效,形成創新浪潮。創新浪潮會增加對資本品的需求,使銀行信用擴大,從而引起經濟繁榮。但隨著新技術的普及,廠商的盈利機會減少,銀行信用緊縮,對資本品的需求減少,這就引起經濟衰退。直至另一次創新出現,經濟才再次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