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各取所需——漫話貿易(7)(1 / 2)

還有一類理論把目光投向需求方麵,主要研究的是消費和投資行為變化對產出所形成的衝擊。這方麵的研究主要有投資衝擊理論和消費不足理論。投資衝擊理論的主要代表是凱恩斯,他認為投資決策取決於廠商對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但企業的這種預期是極不穩定的。這種預期的波動性來源於企業家的“動物精神”,即他們對於未來的經濟前景一會是持樂觀態度一會是持悲觀態度。凱恩斯把投資需求的這種不穩定性作為解釋經濟周期的主要原因。正是由於預期的不穩定引起的投資的波動,引起總需求的變化,從而引起總產出的波動。消費不足理論認為,經濟中的蕭條與危機是因為社會對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消費品的增長,而消費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對資本品需求不足,進而使整個經濟出現生產過剩性危機。他們認為,消費不足的根源則主要是由於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窮人購買力不足和富人儲蓄過度。個人感覺這個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似乎其中某些思想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思想有點類似。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說法,比如政策衝擊——政府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外彙政策所形成的衝擊,等等。總之,一遇到這種見仁見智的問題時,總會有一大幫人跳出來咋咋呼呼:反正本來對錯就很難講,即使說錯了也不用納稅,而要是萬一將來證明你說對了,那你就一下子牛氣起來了,在經濟學界算是拿到一張長期飯票了。這種無本萬利的事情,誰要是不幹就算是腦子進水了。

雖然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難以確定,但是大家對經濟周期的態度還是比較一致的,兩個字:排斥。無論是作為經濟管理者還是普通老百姓,我想大部分人作為“風險厭惡者”都討厭經濟周期,因為大家都希望能有一個穩定的預期,而不是整天去擔心未來的整體經濟形勢。要說明這個道理,其實很容易:你是希望每天得到穩定的100元錢收入,還是希望有時能得到200元有時什麼收入也沒有?

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采取某些措施來減小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甚至完全消除經濟周期。這幾年,“宏觀調控”這個詞儼然已經風靡大江南北了,連一些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與世無爭整天念佛的老大媽都對其不再陌生了,而“宏觀調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反周期”。

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大致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大類。當經濟位於低穀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融資,這些錢可以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可以被用於完善社會保障體製,補貼低收入人群等。既然大家都不敢花錢、不想花錢,那好,我政府來幫大家花,這就刺激了需求,進一步通過“乘數效應”來擴大產出,拉動經濟增長——這就是財政政策。同時,政府還可以降低利息率、放鬆信貸、擴大貨幣供給來吸引企業家借錢投資,吸引民眾貸款買房、買車等,擴大總需求和總產出——這就是貨幣政策。實際上,政府往往會把兩者結合起來使用,所謂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含義大抵如此。當經濟處於頂峰,企業家、民眾處於狂熱狀態的時候,政府則會采取和上麵相反的措施,來製止經濟過熱:減少投資、提高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

那麼,是不是通過以上宏觀調控手段就能消除經濟周期呢?不能!其中重要的原因,一個是信息的不確定性,還有一個是政策的時效性。經濟是不是已經陷入衰退需要政策的支持?我們的利率到底要下調到多少才符合經濟實際情況?這些問題都難以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在這種“抓瞎”、“摸著石頭過河”、“邊試邊做”的情況下,我們的政策能完全“反周期”才是活見鬼了。而且,即使以上的信息我們都能準確得到,我們的政策從出台到對實體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還有一定的時間,可能在政策產生效果的時候,我們的經濟形勢已經完全變了,原先的政策已經不再適合。

所以,我們隻能盡量做到“反周期”而無法完全消除經濟周期。可以預見,經濟周期必將長期伴隨人類社會。麵對這種現實,我們應該對此保持一種平和、成熟的心態,無論何時都不要過分樂觀,也不要過分悲觀。

最後,在今天這樣的“後危機時代”,我還希望給大家內心打氣:隻要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不變,中國經濟的大發展、大爆發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崩潰!

以成熟的心態麵對中國的崛起

我想沒有人會否認中國正在逐步崛起這一事實,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古老的國家在經曆了曆史上種種磨難之後,現在正大步走在通往繁榮、富強的大道上。可能沒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具有我們那種曲折的經曆,從往日的榮光,到近代的衰落和悲慘曆史,再到現在的和平崛起,我們這艘巨輪在經曆一段坎坷的航路之後,又再一次行駛在了正確的航線上。

我們中國在21世紀的崛起應該是經濟的崛起、文化的崛起、科技的崛起,是一種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們這個小冊子是集中在經濟方麵的,所以在這裏我們應該談談怎樣看待我國經濟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