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國經濟越來越強盛,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我為什麼不幸福?我有錢了就一定能幸福嗎?我們這一生追求的終極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難道就僅僅是那些紙張或是銀行賬戶上的數字嗎?
我們賺到錢了,我們的代價是什麼?
我們的河流被汙染了,我們的空氣被汙染了,我們的水源被汙染了,我們的森林被伐光了,我們地下的資源被挖盡了。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中國還到處是清清的河水,現在它們到哪裏去了?小時候每天仰頭數著的星星又到哪裏去了?經濟學是研究選擇的學問,當我們選擇了經濟增長,選擇了錢,我們卻付出了生態環境的代價,這到底是不是值得?我們在賺錢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到保護環境,為我們的後代留下一片藍天,保住一泓清水?
我們努力賺錢,生活在莫大的壓力中,精神高度緊張,不敢有絲毫懈怠,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正像在電視劇《蝸居》中的一段比較經典的話:“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二千五,孩子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百四,手機費二百五,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我哪有什麼未來?”我想這不會是大家都想要的生活。
很多人為了賺錢,忘掉了親情、友情、愛情,甚至忘掉了社會公德、法律,人與人之間愈來愈冷漠,人們的內心越來越空虛,越來越焦慮。難道這就是現代人的必然結局?
錢很重要,但是錢不是目的。生活的目的應該是幸福,應該是快樂、和諧。有錢不一定天然就會擁有這些東西。說到底,幸福的感覺和欲望與現實有關,可是人的欲望往往是無窮的,世界有多大,我們的心就可能會有多大。既然麵對無盡的欲望我們難以滿足,那麼幸福的感覺自然與我們生疏了。
所以,隻有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可能獲得最終的幸福和滿足。人的終極目標不是積累財富,而是造福社會,人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
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常年雄踞世界首富,他把自己大部分財產都捐了出去,創建了慈善基金會。“股神”巴菲特2006年宣布,把自己財產的85%捐出去,捐給了蓋茨基金會。亞洲首富李嘉誠和台灣地區首富郭台銘都捐出自己財富的三分之一,香港影星成龍也要把財富的二分之一捐出去。像霍英東、邵逸夫、包玉剛等一大批傑出的企業家,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為慈善事業、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和表率。
之前我們的企業家和富人在慈善事業上做得很不夠,可喜的是,這種情況正在慢慢改變,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重視自己的社會責任,開始認識到奉獻的快樂。比如去年我國南方遭遇雪災、四川發生地震的時候,全國人民都紛紛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
是的,作為人應該具有愛心,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應該善待身邊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人,應該讓大家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中國才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樣,中國經濟的騰飛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