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構建良好人際(3 / 3)

讚美是一種對人生的最高尊重

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充分肯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績得到別人的認同,每個人的人格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然而,隻求索取不求付出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會被人接受的。那麼,青少年你應該怎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呢?古語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試想一下,你沒有尊重別人,那麼別人怎麼會讚美你呢。同樣,你如果將怠慢和不敬施於人,他人又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因此,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須平等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將讚美他人看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無論是三歲小孩還是年過花甲的老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每個人交友和受讚美的欲望都非常強烈。生活中如果老師還沒有叫下課,就有同學大聲叫著說:“下課了”,此時,老師聽了會有什麼感覺,他認真教學而得不到同學們應有的尊重,心裏會非常難過的。每個青少年都渴望自立,都希望成為家庭和社會中真正的一員。當你回到家時與父母或長輩打聲招呼,這是對他們最起碼的尊重;上課時專心聽講,課下按時完成作業,這是對老師辛勤勞動的尊重。如果你能以平等的態度與他人溝通交流,在對方受到尊重的同時他們對你也會產生好感。相反,如果你表現得居高臨下、盛氣淩人,那麼,別人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就會拒絕與你交往。

青少年你在與別人溝通時,千萬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否則,受損失的一定是你自己。俗話說:得人一尺,敬人一丈。意思就是說隻有學會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加倍的尊重你。如果你想處處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你就先從學會尊重別人開始。因此,青少年在生活中,要時刻學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讓生活更加美麗。

有一個小男孩叫小朋,他年幼時天真可愛、聰穎早慧,長得像楊柳青年畫上那個騎著鯉魚的胖孩子。可是不幸的是在他三歲那年,因一場車禍使他的左腿殘廢了。

每當小朋一瘸一拐進入校園時,迎接他的卻是嘲笑和捉弄。童年裏伴隨他的隻有孤獨和憂傷。小朋眼裏常常流著淚,心裏有一股強烈的欲望:“隻要誰看得起我,對我好,讓我幹什麼都行!”

15歲那年,小朋因為治療而失學在家,這時,孤獨和寂寞無情地將他包圍。此時,渴望得到讚美的他,簡直就要發瘋了。

正在這個時候,鄰居小凱給他帶來了“友情和溫暖”。稱讚他現在還是這麼堅強地活下去了,如果換做是自己,連活下去的理由都沒了。

從此,他在友誼的嗬護中長大,並且做的事業越來越大,最後成了一個富商。由於他的真誠和友善贏得同齡人稱讚和認可。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愛是需要相互尊重的,人在某些時候需要加以適當地讚美的,因為其實每一個人無論他的境遇有多困苦,他都是值得別人去尊重並且去讚美的。而不是去惡意地鄙視別人,嘲笑別人的不是。

青少年學會適當的讚美別人

青少年你學會讚美是一種可貴的傳統品德。因此,青少年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適當地讚美他人。

(1)學會讚美他人的個性。你對於別人的習慣及觀點,要具有容納的意識。在不同的人麵前讚美也是有差別的,要學會容納別人的個性和缺點,諒解對方的一時過錯。

(2)要有良好的心態。青少年在學校的大集體中,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楷模。隻有擁有“虛心使人進步”的謙虛態度,把握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處世哲學,才能學會讚美他人,同時也會贏得別人的讚美。要時常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不管別人對自己怎樣,都要積極去對待,而讓自己的愛心去打動別人,不要因為別人不理自己了,而覺得自己就是無能的。

(3)要學會用文明語言。人類最大的交流工具就是用語言傳遞情感。因此,你要學會使用文明用語去稱讚。一句簡單的“對不起”是對自己的過錯表示真誠道歉,這不僅體現著你對別人的尊重還突出了你的真誠友善。一句“沒關係”表示你對別人過失的原諒和寬容,同時也表現出了你寬闊的胸懷。

(4)不要在不適合的時候去讚美別人。那樣對自己的以後與人相處也是極為不好的。如果你的同學在學習或休息時,盡量不要打擾你們,這些都是尊重別人的具體表現。

在生活中,你在讚美的同時,要學會在一定的時間去進行稱讚,而不要在別人正工作或是其他不方便的時候去讚美別人,那樣會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刻意挖苦自己的。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是不好的。所以,懂得在尊重前,學會適當地,保持良好的心態去進行讚美,才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5學會關心身邊的人

“小心眼”是任何人都不喜歡的。你們在青春時期,不免有時會產生一點小小的情緒,而導致自己的心眼狹小,想不開有些事情,對事情的掌握程度還沒有成人理智。因此,往往也會因為小心眼而處理不好自己的人際關係。

因此,你要學會經常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關心身邊的人們,這樣就有利於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了,並且還很有利於身心的健康的成長的。

“小心眼”的人,做什麼事情都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然後才考慮集體和他人的利益;隻有占人便宜,而絕對不會讓人便宜;隻想別人圍著他轉,而不肯幫助一下別人;隻聽得進恭維的話,批評的話一句也聽不進。

從心理角度來說,“小心眼”會破壞人的心理平衡,妨礙人際間的正常交往,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有“小心眼”的人往往心胸過於狹隘,把個人利益看得過重,一旦個人權益受到侵犯,便鬱鬱不樂,甚至進行打擊報複。而且,有“小心眼”的人又極易受外界的暗示,經常疑神疑鬼,內心經常處於矛盾之中,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引發心理障礙了。

不良心理導致青少年的小心眼

具有“小心眼”的人意誌也很薄弱,辦事刻板。謹小慎微,有時發展到自我封閉的程度。由於“小心眼”的人所做的種種行為,不得不讓朋友“敬而遠之”,可以說“小心眼”的人是很孤獨的。

小慧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從小父母就教她勤儉節約,但父母並沒有告訴小慧“勤儉節約”的真正含義。於是,在學校裏小慧成了“小氣”一員中的一人。平常,小慧問其他學生借文具時,其他同學都會借給他,而當別人向小慧借文具時,即使是一塊橡皮,隻用一次,小慧有時都磨磨蹭蹭地才借給同學。小慧自從上了初中以後,住的是宿舍。在宿舍裏,同學關係都特別好,經常買一些小零食之類的食品,每次都叫上其他同學一起吃,當然其中也包括小慧,而小慧家裏窮,但又特別喜歡吃零食,有時買了零食總是偷偷地藏起來,等宿舍沒人了再吃。有一次,她的這種行為被同宿舍的另一位同學發現了,告訴了全宿舍的人。從此,宿舍中人再買零食時,從不叫上小慧。

從這個事例中,小惠就是因為青春時期,不良心理的產生而導致自己的小心眼,最後讓自己在宿舍中的關係維持得不夠融洽。這是一種錯誤的心理特征。小惠應該學會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學會從小事做起,和宿舍同學一起分享下大家的快樂,那樣就不會出現類似的事情了。

產生小心眼的原因往往與很多的因素有關:

(1)受父母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當鄰居問自己借東西時,總是用各種理由推三阻四,不願借給別人;還有的父母總是嘴上很闊氣,當別人真正用到他時,用盡各種理由回避別人。而這種行徑都會被你們模仿下來,並且根深蒂固地種植在心裏。

(2)貧窮延伸的小氣。

由於貧窮家庭的你從小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而又沒有正確認識到節儉的真正含義。當別人向自己借東西時,總怕別人不還給自己,或者把自己的東西用完了,弄壞了,而在借給別人東西時,顯得小心翼翼。

懂得關心身邊的人,杜絕小心眼

青少年要在與人相處時,學會多和別人進行溝通,多在身邊的事情上關心別人,那樣就有利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的形成。

(1)與人交往中要先人後己

遇到事情時,要先想到別人,再考慮自己。人生活在世上,總要與別人發生交往。但須知道,人際的交往是有互酬性的,如果你想別人尊敬你,你要先尊敬別人,你付出多少,也會得到多少。但如果在交往中你是一個“小心眼”,事事斤斤計較,為了自己的私利生怕自己吃虧,或者說有點不正常的想法(從交往中撈點好處),這樣的話,不管是誰都會離你越來越遠,不屑與你交往。因此,有“小心眼”毛病的人,心裏要先想想別人,看看別人需要自己幫助些什麼,自己能為集體做點什麼,而不要總想著自己能從別人身上、從集體當中首先撈到些什麼。堅持這樣做,“小心眼”自然變作“大心眼”了,這樣也可以對你有大的幫助。

(2)做一個肯理解和容納他人優點和缺點的人

有“小心眼”的你由於心目中的“自我”過於膨脹,往往會神經過敏,總認為別人的一言一行都與自己有關,都是針對自己的,於是常常處於“庸人自擾”的矛盾當中,弄到人際關係十分緊張,甚至會發展到與鄰為敵的地步。其實,對別人的一些議論和看法,不必過於看重,即使確實是針對你而來的,也不妨聽之任之,隻要自己不做虧心事就行了。因此,在與同學的交往中,你不計較別人,別人也就不計較你了,這就是縮小自我。朋友或同學之間相處,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唯一做到的就是寬容。不以苛求的標準要求別人,尊重他人,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更重要的是朋友們之間的友誼,能催人上進的力量就是寬容,而不是批評、指責和說教。

(3)重新認識自我。

當你在別人心目中造成了“小心眼”的不良印象,那就要刻意地、認真地改正了。能否改正的關鍵是集中到去掉一個私字上,正像一位偉人所說的:“克製利己主義,把自私的我踩在腳下。”比如在平時,可以主動與人交往,主動解人之憂,修複好因原來“小心眼”而造成的人際關係上的裂痕,借此,來修複自己在人心目中的形象。

青少年,你要在與人相處時,要學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不要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要多想想對方的需要,在心理上覺得現在正是別人需要自己的時候,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懂得關心別人,那樣,就會加深彼此間的友誼的。心眼自然就寬大了。在人際關係上也會維持得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