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投射效應
有這樣一個笑話。
在一個漆黑的晚上,在偏僻的公路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了錨——汽車輪胎爆了。
年輕人翻遍了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千斤頂。怎麼辦?這條路半天都不會有車子經過。他遠遠望見一座亮燈的房子,決定去那個人家借千斤頂。可是他又有許多擔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麼辦?”
“要是沒有千斤頂怎麼辦?”
“要是那家夥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該怎麼辦?”
…………
順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氣。走到那間房子前時,他敲開門,主人剛一出來,他衝著人家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頂有什麼稀罕的?!”
主人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以為來了個精神病人,就“砰”地一聲把門關上了。
這個笑話是說,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麼可笑,因為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樣。
在心理學上,那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加給對方的現象,叫做“投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很多時候,人們不考慮別人的情況和自己是否相似,就胡亂推測別人。比如有時我們和別人交往,感到對方似乎不像以往那麼熱情,或者無精打采,就懷疑對方是不是對自己有什麼意見?其實對方可能是身體不舒服,或者遇到了什麼不愉快的事而心情不好,當然無法像平時那麼熱情,但並不是對你有什麼意見。我們不要輕易下結論,而要繼續觀察觀察。
總之,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小世界,我們很難了解其他人的世界裏發生了什麼事情影響了他的心情和狀態,所以我們對別人的表現不要過於敏感,更不要以己度人,疑神疑鬼。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有時候投射是正確的。因為人性有相通之處,有些事情不同的人的確會產生相同的感受。但是,人和人也有不同之處,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如果任何時候,都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別人,僅憑主觀想象別人會和自己一樣,是會發生錯誤的。
有人向一個國王進獻了一隻珍貴的小鳥。國王從沒見過這麼可愛的小鳥,非常喜歡,就用金絲籠子把它養起來,天天給他吃山珍海味,給他奏最好的音樂聽,讓人伺候它的起居,對它進行細心的照顧。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這隻鳥竟死掉了。這是因為,人喜歡的,不一定也是鳥喜歡的。而國王卻犯了以己度鳥的錯誤。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犯類似的錯誤,以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別人喜歡的,愛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強加給別人。比如妻子喜歡逛商場,以為丈夫也喜歡,就強迫丈夫陪自己逛;家長覺得彈鋼琴是好事,想讓孩子多才多藝,就逼迫孩子學……
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大相徑庭的。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曾編製了一種測驗人格的方法。他設計了十張墨跡圖,有五張是黑白色的,三張是彩色的,另外兩張除黑色外,還有鮮豔的紅色。這十張圖片都編有一定的序號,施測的時候每次出示一張,問被試者:“你看這像什麼?”或者“這讓你想起了什麼?”結果每個人的描述都各不相同。這個有名的實驗證明了不同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說,“人心如麵,各不相同”,俗語中還有“爾之砒霜,吾之熊掌”,都是告誡我們不要輕易地以己度人。
對陌生人的最初印象比較深刻
——首因效應
一個新聞係的畢業生正急於尋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問總編:“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
“不需要!”
“那麼記者呢?”
“不需要!”
“那麼排字工人、校對呢?”
“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
“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麵寫著“額滿,暫不雇用”。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
這個大學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表現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對方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環境,參加麵試,或與某人第一次打交道時,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忠告:“要注意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噢!”
第一印象,又稱為初次印象,指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第一次見麵時所獲得的印象。那麼,第一印象真的有那麼重要,以至在今後很長時間內都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證明了這樣一個規律: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他初期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比較深刻。
心理學家設計了兩段文字,描寫一個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動。其中一段將吉姆描寫成一個活潑外向的人:他與朋友一起上學,與熟人聊天,與剛認識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則將他描寫成一個內向的人。研究者讓有的人先閱讀描寫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閱讀描寫他內向的文字;而讓另一些人先閱讀描寫吉姆內向的文字,後閱讀描寫他外向的文字,然後請所有的人都來評價吉姆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