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社交中的心理效應(2)(1 / 3)

任何人都與生俱來地具有一些缺點,而且性格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們往往在尋求生活伴侶和事業夥伴時,注意尋找能彌補自己缺點的人。如小張是一個好與人爭辯且十分任性的人,他找的是一個大大咧咧的老婆。小張之所以喜歡她,是因為她能夠讓小張從容地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和他較真,讓他很安心。

在事業的合作上,尋找和自己互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比爾·蓋茨原來自己經營微軟公司,時間長了,逐漸發現自己在管理方麵的能力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興趣是在軟件開發上,所以逐漸感到分身乏術,力不從心,工作興趣也下降了。後來他逐漸認識到管理方麵需要有專門的人才來為他打理,於是就找到了大學時的同學鮑爾默。鮑爾默恰恰是個管理方麵的天才,他豪情萬丈,善於影響別人,善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對比爾·蓋茨來說煩瑣乏味的管理工作,對於他來說則樂趣無窮。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補關係,強強聯合,創造了輝煌的業跡。

人們都喜歡模仿和攀比別人

——攀比效應

戰國時代,越國有一個最出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美麗動人。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這在別人眼裏就顯得更加嫵媚可愛了。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小路上走著,突然,胸口疼了起來,她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正巧,迎麵走來一位東村的醜姑娘。因為她住在東村,故稱東施。東施長得醜得很,她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按著胸口,就覺得西施的樣子十分好看。於是,東施姑娘就模仿起來。醜姑娘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地多看了她兩眼,醜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路人都給嚇跑了。

東施效顰,其結果不但不美,反而更醜了。這個故事用來比喻不了解對方的長處而胡亂學習、生搬硬套的行為。

東施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模仿。模仿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機製,是指有意和無意地效仿他人行為的活動。模仿是學習的基礎,人們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離不開模仿。而我們這裏要說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社會行為的模仿。

當我們看到別人有比我們好的條件或東西時,我們就傾向於模仿別人。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都想變得更好,那麼比我們強的人,就成了我們模仿的榜樣。

生活中模仿很常見,比如:看見別人留長發,自己也留長發;看見別人穿牛仔褲,自己也穿牛仔褲;看見別人家裏怎樣裝修,自己也怎樣裝修;等等。但是有的模仿因為差距太大,反而顯得可笑,東施對西施的模仿就是如此。

法國劇作家莫裏哀曾塑造了一個文學形象——茹爾丹先生。這個茹爾丹先生是個模仿迷。他得知別人家在舉辦家庭音樂欣賞會時,認為“我家也應該有”,於是趕忙去請音樂教師到家裏來。服飾穿戴,茹爾丹也處處向“上等人”看齊,卻又模仿得很不得體。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據說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縫給他裁錯了衣服,編瞎話哄他,他居然也信以為真了。結果,盡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頭朝下”的,但他隻要聽說是模仿而致,“那麼行啦”,就這樣幹。

這個形象或許有點誇張,但他之所以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形象,正是因為它來源於現實生活,非常有代表性。讓我們看看周圍的“茹爾丹先生”吧。

有的人看到鄰居為女兒買了架鋼琴,也想為自己的孩子買一架;聽說表弟買了一輛新摩托車,覺得自己也應該買一輛。自己憑什麼要比別人差呢?別人有的自己也該有。

就連小孩子也學會了攀比。孩子想買個遊戲機的時候,他會說:“媽媽,我想買個遊戲機,我們班好多同學都買了。”這麼一說,父母也不忍心讓孩子明顯比別的孩子差,就隻好給孩子買。

說到底,我們今天的許多消費,倒沒有多少一定是出於物質上的需要,很大程度是出於心理上的攀比。手機一定要那麼高級的嗎?其實許多功能你很少用,但你就是要買個新潮的、高級的,不能比同事的那個差。手上戴著個幾千元的戒指,有什麼實際用途呢?不過是為了讓別人看,顯示自己的身價。

看到別人結婚擺排場,自己也不甘於落後,根本不考慮量力而行,即使勒緊褲腰帶,甚至舉債,也要辦得大張旗鼓。

有的女孩子在擇偶方麵眼光過高,看到同事或同學的老公有多少多少財產,便覺得自己也不能差了。看到幾十萬的,覺得還有幾百萬的,要是幸運,找個幾千萬的才最理想。就這樣等下去,結果一晃就錯過了適婚年齡。

完全避免攀比也許辦不到,但攀比應該適度。別人的生活是別人的,也許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當你真正過上了別人的生活時,可能也會發現許多不如意之處。所以不要盲目地去模仿別人、去和別人攀比,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什麼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