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舉行一場座談會,但你深知大家是很難吐露自己的真實心聲的,萬一出現冷場該怎麼辦呢?這時,你可以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預先和其中的幾個人通氣,讓他們提前準備好相關的問題或議題,安排他們在會場見機行事,積極提問、發言,從而製造良好的氛圍,鼓勵帶動其他人參與其中。隻要氣氛在相當程度上具有感染力,那些眾多原來不打算發言或不愛發言甚至是沒有發言習慣的人,也會躍躍欲試,參與進來。
如果你自主創業,打算開家小店(或網店),為了提高知名度、信用度,抓住人們的眼球,吸引人來逛逛、來購買。那你最好在開張之時,就邀請你的表堂兄弟姐妹,小學、中學、大學各路同學老師,或者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各色朋友,讓他們圍在店裏,進進出出,挑挑看看,貌似進行消費活動。如果是網店,可以讓他們進行購買,發表好的評語,增加星星或鑽石(提高知名度),實則他們是打折購買甚至是免費消費。但是這樣,你就可以招引更多的旁人、看客來照顧你的生意了。
如果你想要推行你的方案或計劃,但是你知道你將麵臨的阻力會很大,很可能大多數人會用沉默讓你無法進行下去。此時,你不妨私下找幾個相關人員交流意見,讓他們明白你的目的和意向,以便在正式提出並討論你的方案時能夠順利通過。
總之,利用人們的這一從眾心理,你可以得心應手地銷售你自己的觀點、主張或者商品,讓他人讚同你、接受你。
誘使對方信任你、選擇你
——權威效應
假如你眼部不適,到醫院就診,如果其他條件相同,有一位眼科專家和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年輕大夫供你選擇,你會選擇哪個呢?相信你一定會選擇專家。
假如你要報一個作文培訓班,你是願意上一個由專業的著名作家來授課的班,還是願意上一個剛從中文師範專業畢業的年輕老師的班呢?相信一般情況下,你會選擇著名作家。
這些都說明,權威對我們的影響力要超出常人。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權威的力量。
在美國某大學心理係的一堂課上,一位教授向學生們隆重介紹了一位來賓——施米特博士,說他是世界聞名的化學家。
施米特博士從隨身攜帶的皮包中拿出一個裝著液體的玻璃瓶,說:“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種物質,它的揮發性很強,當我拔出瓶塞,它馬上會揮發出來。但它完全無害,氣味很小。當你們聞到氣味,就請立刻舉手。”
說完話,博士拿出一個秒表,並拔開瓶塞。一會兒工夫,隻見學生們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都依次舉起了手。但是後來,心理學教授告訴學生們:施米特博士是本校的一位老師化裝的,而那種物質隻不過是蒸餾水(沒有氣味)。
這個實驗中,人們寧可相信權威,也不相信自己的鼻子。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由於這位“權威”專家的語言暗示而讓多數學生都認為它有氣味。這就是權威的影響力,是權威效應的作用所致。
權威效應,是指一個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被認為是正確的,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如果現在有一個普通的人對你說,你現在這個年紀吃一些什麼補品會大有好處,你對他的介紹一定會心存疑慮。但是如果這個人的頭銜是國際營養學會高級研究員,你會對他的上述言論作何感想?當你知道他去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物學獎,你又會對他上麵的話作何感想?
在很大程度上,你會相信他的話。實際上,你相信的首先是他的頭銜,其次才是他的話。
這就是權威效應的奧妙所在。你可以不是權威,但是如果你讓人感覺你是權威,認為你是權威,那麼他們就會由衷地相信你說的一切。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權威效應來影響他人。製造一些權威的表象,如:給自己冠上一些權威的頭銜,或者佩戴象征某種權威的身份標誌,都能讓人對你刮目相看,讓人敬仰、信服、接受、讚同你,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來趨向於你的暗示和建議。
我們中國人都講謙虛,不多嘴多舌,但是假如你有什麼資格、身份、資曆,一定要表明,否則沒人知道,人家會小看你,不把你說的話當回事。就算沒有,也可以製造一些。
有位朋友是培訓教育機構的谘詢師,負責招收學生。
他的那些“元老”級谘詢師同事為前來谘詢的家長和孩子介紹時,普遍存在著誇大自己年齡的傾向,這樣就顯得自己從業多年,更有資曆,更容易取得家長和孩子的信任。
有人還誇張地說自己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實則不然。有些確實是研究生畢業,甚至有的還是重點大學的,但並不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生畢業的。這樣說雖然有些誇張和虛假,但是確實讓前來谘詢的家長和孩子更加信服他們,認為他們是教育方麵的權威,即便有些家長是博士或領導,但是在教育方麵還是願意聽從這些谘詢師的勸說和引導。
像華貴的衣服、好的辦公地點、富麗的裝飾、名片等能夠象征權威、象征身份地位的外部標誌,同樣能夠獲得人們的認可,使人們產生信任感。就是說,一種權威的象征與真正的權威一樣,能夠對人們產生足夠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