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圓場:化解別人和自己的尷尬(1)(1 / 2)

潮漲七裏三分,潮落五裏三分

當人們因固執己見而爭執不休時,造成僵持局麵難以緩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雙方的觀點本身,而是彼此的爭勝情緒和較勁心理。事實上,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環境的變化,角度的轉移,不同乃至對立的觀點都有可能是正確的。因此,我們在打圓場時可以抓住這一點,幫助爭執雙方靈活地分析問題,使他們認識到彼此觀點的相對性和兼容性,進而停止無謂的爭執。

清末名士陳樹屏善於用幾句話解開人們的糾紛,人稱他“片語解紛”。有一年,在他做江夏知縣的時候,清朝著名大臣張之洞在湖北做督撫。張之洞與撫軍譚繼詢不太合得來。有一天,陳樹屏在黃鶴樓宴請張、譚等人。座客裏有個人談到江麵寬窄問題。譚繼詢說是五裏三分,張之洞就故意說是七裏三分,雙方爭持不下,不肯退讓。

陳樹屏知道他們明明是借題發揮,他心裏對兩個人這樣鬧很不滿,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不歡而散,掃了眾人興,於是靈機一動,從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辭謙恭地說:“江麵水漲就寬到七裏三分,而落潮時便是五裏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而撫軍大人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沒說錯,這有何可懷疑的呢?”張、譚兩人本來都是信口胡說,聽了陳樹屏的這個有趣的圓場,自然無話可說了,於是眾人一起拍掌大笑,不了了之,停止了潮漲潮落之“爭”。

張、譚兩人因江麵寬窄而爭執不休,致使宴會大煞風景,其實根本上是兩人的較勁心理在作怪。為了不使眾人掃興,主人陳樹屏抓住“江麵寬窄”這一焦點,指出它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常數,隻要時令一變,兩人的答案就都有可能正確。經過這一處理,原本看起來二者必居其一的僵硬問題變得靈活了。張、譚兩人都沒有說錯,既然如此,兩人也就順台階而下,停止了無謂的爭執。

強調事件的合理性

人們之所以在交際活動中陷入窘境,常常是因為他在特定的場合做出了不合時宜、不合情理或有辱身份的舉動,而旁人又往往不便於直接指出這種舉動的不合理性,於是進一步導致了整個局麵的尷尬或僵持。在此情形下,最為行之有效的打圓場方法莫過於找一個視角或借口,以合情合理的依據來證明對方舉動在此時是正當的、無可厚非的。這樣一來,個人的尷尬解除了,正常的局麵也得以繼續下去了。

有一次,一位著名演員及其丈夫舉辦一次敬老宴會,請文化藝術界許多著名前輩參加。90多歲的老畫家由他的看護陪同前來。老人坐下後,就拉著一個年輕女演員的手目不轉睛地看。過了一會兒,老人的看護帶點責備的口氣對老人說:“你總看別人做什麼?”老人不高興了,說:“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說完,臉都氣紅了,弄得大家很尷尬,此時這位演員笑著對老人說:“您看吧,我是演員,不怕人看。”

在這個例子裏,年輕的女演員恰當地使用了“強調事件合理性”的打圓場技巧。在有許多文化界老前輩參加的宴會上,90多歲的老畫家拉著女演員的手目不轉睛地看,這確實是有悖常理的舉動。考慮到老畫家的地位和自尊問題,女演員並沒有直接表達自己對此事的態度,而是以“自己是演員”為依據,證明老畫家看自己是正當而合理的,給老人鋪了一個舒服的台階。老人順利擺脫了尷尬,宴會就可以正常進行下去了。

向好處發揮

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猝不及防的意外事件,往往會讓當事者遭遇尷尬、不快或引發不必要的麻煩,輕則煩惱傷心,重則結下心結,有的甚至在心中一生都籠罩著一層厚厚的陰雲。這時如果利用突發事件及事物與語言間的關係進行機智巧妙的闡釋,就會使當事者轉憂為喜。

1. 火燒衣服——幸福無邊

一個周日,某豪華酒店正為一對青年舉辦結婚典禮。彩燈高懸,賓朋滿座,新娘新郎在爆竹聲中相依相偎緩緩而來。不料,一團火星濺到新娘的衣服上,頓時躥出了火苗。幸虧有人眼疾手快,上去將火捏滅。盡管隻燒了條衣邊,但新娘還是很難過,她覺得新婚就把衣服燒破了有些不吉利。在場的人都有憾意,卻不知說什麼好。還是一位老者見識多,他站到新娘麵前說:“恭喜你!新娘的衣服邊沒了是個好兆頭,它將預示你們這對新人將來一定恩愛美滿,幸(新)福(服)無邊!”

老者一句話,利用“新”、“服”與“幸”、“福”的諧音關係,巧妙地轉換成另一種吉祥的祝福,化腐朽為神奇,說得眾人都樂了,新娘也轉憂為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