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輕易指責別人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葛底斯堡戰役拉開帷幕,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大敗。林肯高興極了,他意識到隻要打敗李將軍的軍隊,戰爭很快就可以結束了。於是,他滿懷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給前線的米地將軍,要他立刻出擊。但是,米地違背林肯的命令,他用盡了各種借口,拒絕攻打李將軍。最後,李將軍和軍隊越過波多絡河,順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極端失望之餘,他坐下來給米地寫了一封信,信中表達了他內心的極度不滿。林肯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
“親愛的將軍,我不相信你對李將軍逃走一事會深感不幸。他就在我們伸手可及之處,而且,隻要他被俘虜,加上我們最近獲得的勝利,戰爭即可結束。現在,戰爭勢必延續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順利抓住李將軍,如今他逃到波多絡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證成功呢?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並不期盼你現在會做得更好。良機一去不複返,我實在深感遺憾。”
信寫完了,但林肯沒有急於寄出去,他望著窗外,心裏思緒萬千,“慢著,也許我不該這麼性急。坐在安靜的白宮裏發號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葛底斯堡,像米地一樣每天看見許多人流血,聽到許多傷兵哀嚎,也許就不會急著要攻打敵人了,如果我的個性像米地一樣畏縮,大概也會作同樣的決定吧!無論如何,現在木已成舟,把這封信寄出,除了讓我一時覺得痛快以外,沒有別的用處。米地會為自己辯解,會反過來攻擊我,這隻會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損及他的前途,或逼他離開軍隊而已。”
於是,林肯把信擱到一邊,慘痛的經驗告訴他: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等於零。相反,努力去理解對方的用意,結局會好一些。
記住,別人也許全錯了,但他本人並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不要去責備他,那樣做太愚蠢了。應該試著去了解別人,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人。別人之所以那麼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個隱藏著的原因,那你就擁有了解釋其行為或者個性的鑰匙。試試看,真誠地使自己置身於別人的處境裏。如果你總能對自己說:“我要是處在他的處境中,會有什麼感覺?會有什麼反應?”那你就能節約不少時間,免去許多苦惱。因為“若對原因感興趣,我們就不大會討厭結果”。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一個“蘇東坡錯改王安石菊花詩”的故事。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王安石,未遇王安石,卻見其書桌硯台底下壓著一首未寫完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罷心想:“隻有秋天才刮金風,金風起處,群芳盡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麼花瓣飄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盡’,鑄成大錯啊!”於是,他一思忖揮筆續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便拂袖而去。時隔不久,蘇東坡與好友陳季常到後花園賞菊飲酒。這天正是刮了幾天大風之後,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隻見滿地鋪金,落英繽紛。蘇東坡一時瞠目結舌,感慨萬分。他對友人說,這事給他的教訓太深了,今後凡事要謙虛謹慎,千萬不可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回城後,他主動向王安石“負荊請罪”,承認錯誤。由於他勇於承認自己的過錯,王安石也消除了對他的意見。
蘇東坡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造成了錯誤,這是應當引以為鑒的。
注意說話的方式並不是提倡大家一團和氣,不能開展任何形式的批評,而是說不能不注意方法方式,隨心所欲地指責人。當我們自己有了錯誤時,一般來說我們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別人以溫和的方法來處理,采取適當的方式向我們指出,我們亦會對他們認錯,甚至覺得坦然認錯是光榮的;但別人若硬將不能吃的食物往我們口中塞,隨意地對我們過分地指責,我們也是絕不會接納的。我們自己是這樣,難道人家就不如此?
糾正他人錯誤的方法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且人們犯了錯誤都很難及時醒悟,甚至不願承認。這時,就有必要對他人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然而糾正他人的錯誤又是一樁得罪人的事。
小黃剛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晚上加完班,老板提出,為了犒勞大家,請大家去唱卡拉OK,小黃和部門同事興高采烈地接受了邀請。進了包房,小黃很自然地在離自己最近的一個沙發上坐下。老板進來後,發現沙發已經被坐滿了,就順勢坐在小黃身邊的一個椅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