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並不斷延續自己的成功,就必須始終以學生的身份和心態立身處世,重視師長這一類貴人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意義,尊重他們,向他們學習。
師長為你帶來無形的資產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大,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曆,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定好見麵,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師長這一類貴人的幫助和影響大多是精神層麵的,他們或者為人指引前進的方向,或者在人受到挫折時給予支持和鼓勵,或者教給人學習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這種幫助所起到的作用不像資金支持和提拔升職那樣立竿見影、顯而易見,而是耳濡目染、長期浸潤的,能讓人在無形之中得到發展和提升,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綜觀古今成功人物的成長曆程,我們會發現:這種貴人給予的幫助和指點是至關重要的,有的時候,他們能夠改變人的一生。
清朝的名臣曾國藩早年在京城留心結交了倭仁、吳廷棟、何桂珍、何紹基、梅曾亮、邵懿辰、劉傳瑩等朋友。他結交的這些朋友,都是在當時有一定聲望,但是還沒有真正登上政治舞台的人。由於他們的出身、地位、名聲相差不大,沒有互相利用、互相傾軋的必要,所以結下了互相激勵、互相促進的真正友誼。曾國藩後來辦大事,這些人都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曾國藩的師友中,以當時的名儒唐鑒地位最高,對曾國藩的影響也最大。唐鑒曾經教導曾國藩治學方法,告誡他讀書要專一,要先進入門徑,並指導他精讀《朱子全集》,從而給曾國藩的理學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曾國藩雖然沒有正式拜師,但一直對唐鑒以師禮相待。後來唐鑒去世,曾國藩不但為他向朝廷請求贈諡號,還給他寫了銘文。
在這些師友中,理學大師倭仁對曾國藩也有很大的影響,但和唐鑒不同,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修身方法上。曾國藩原來也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是記的主要是生活瑣事。經過倭仁的教導,他開始主要記自己一天的得失,時刻反省自己,強化對自己的要求。正是從這時開始,曾國藩的人格修養發生了巨大變化。
“師長”越多的人,越有可能獲得更大的進步,如果你能夠表現出積極主動的精神,那麼老師必定也願意將自己的所學傾囊相授。
李聰,本科成績很好,考研報的是本專業領域排名第一的學校,所以複習時特別用功。7月新大綱下來時,她發現又增加了一本參考書,據說作者是學校一位剛從德國回來的老師,學術水平很高,見多識廣。但是新書看起來非常困難,盡管李聰從頭到尾研讀了一遍,但還是沒什麼感覺。好在序言後麵老師留了自己的電子郵箱,看完第二遍後,她便將自己的一些疑惑發給了老師,很快收到回信,老師誇她看書仔細,並對她的疑惑進行了解答。接下來的複習中,她經常就書中的問題給老師發電子郵件(從第二封電子郵件開始,她署上了自己的姓名),每一封信老師都很快回複。漸漸地,她被老師廣博的學識和平和的態度所吸引,渴望跟隨老師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