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大智若愚(1 / 1)

智者的處世之道

人生在世,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就糊塗,該聰明時就聰明,小事糊塗,不要小聰明,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糊塗處世,收獲智慧,讓人認為你無能忽略你的存在,關鍵之時,不動聲色先發製人,使人不知雲裏霧裏。沉默是金,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無論才能有多高,要善於隱匿,即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智慧大聰明。大智若愚,這是兵家的計謀,也是處世的方略。

古人以為做一個真正明智的人,察又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什麼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這件事的本質,而又偏偏有人不願你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於是隻好裝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過而遭不測。

春秋時,齊國有位智者叫隰斯彌。當時當權的大夫是田成子,頗有竊國之誌。一次,田成子邀他談話時,兩人一起登臨高台瀏覽景色,東西北三麵平野廣闊,風光盡收眼底,唯南麵卻有一片隰斯彌家的樹林蓊蓊鬱鬱,擋住了他們的視線。隰斯彌在談話結束後回到家裏,立即叫家仆帶上斧鋸去砍樹林。可是,剛砍了幾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趕快回家。家人望著他莫名其妙,問他為什麼顛三倒四的?隰斯彌說:“田之野唯我家一片樹林突兀而列,從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會高興的,所以我回家來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後來一轉念,當時田成了並沒有說過任何表示不滿的話,相反倒十分地籠絡我。田成子是一個非常有心計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謀取國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這種情況,我如果把樹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會使他對我產生戒心。所以不砍樹,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樹,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這個禍闖得可就太大啦!”

這是一種典型的自保之術,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是也。所以古人說:洞察以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說的就是精於察人而產生的副作用,即“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士君子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而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

唐太宗有一次為了審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貪官汙吏,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國庫絹去試賄。有一個管宮門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說要處死。於是裴矩就對太宗說,這種考察方法不義,是陷人於法。明明是你叫人去送給他的,反過來又說人家受賄,這不是用計害人嗎?這樣下去,將來還有誰敢上朝做官呢?太宗聽了,自感無言以對,於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過錯,以安撫人心。

糊塗處世,能息彌事端,力挽狂瀾。過於執著,僅僅是能出事、滋事、擾事、鬧事,被卷於漩渦之中,拋於險浪之巔。

鄭板橋不僅是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還有過一段家喻戶曉的仕途經曆。他在濰縣做官時由於為官清正,想民之所想,贏得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擁戴,而且在任期間,他還題過幾幅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與“吃虧是福”,這兩塊匾可以說是鄭板橋為人處世的一個見證。

有專家考證,“難得糊塗”這四個字是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萊州地處濰縣西北,背臨大海,城的東南有座雲峰山,山多碑刻。那一年鄭板橋專程至此觀鄭文公碑,因盤桓至晚,不得已借宿於山間茅屋。屋裏住著一個年長的儒雅老翁,自命糊塗老人,言談舉止皆透露出超凡脫俗的氣質。他室中陳列了一方桌般大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板橋大開眼界。老人請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板橋以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方印。因硯台地大,尚有餘地,板橋說老先生應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板橋大驚,知道老人原來是一位隱退的官員,細談之下,方知原委。有感於糊塗老人一生的坎坷經曆和樂觀曠達的處世哲學,板橋當下見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箸,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老人見了大笑不止,眼光中流露出讚許之色,好像看到了知己。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有的人一世聰明,到頭來也沒有落得好的下場。其實,官場也好,生活中也好,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