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製定禮樂典章製度(3 / 3)

弟子們聽後恍然大悟,方才明白了其中的奧妙,各人簡直受益匪淺。

仲尼的一生從事教育事業達40多年之久,學生眾多,大家都叫他“孔子”。據史料記載,孔子有弟子3000人,其中才華出眾、品德優良者有72人。

孔子的學生遍布當時的許多個諸侯國,多數來自魯國、衛國、齊國、秦國、陳國、宋國、晉國、楚國、吳國、蔡國、燕國等。

孔子曾經按品行和專長對他的學生進行分類,舉出第一類的佼佼者。其中品行高潔者以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為代表;表達力強以宰予、子貢為代表;擅長政事者以冉有、子路為代表;在學問研究方麵以子遊、子夏為代表。

這些學生,就是後人所說的“孔門十哲”。他們大都受孔子的思想理論、德行和愛好的熏陶,與孔子的政治傾向基本一致。孔子的早期活動,通過親身實踐和創辦私學,為後來創立儒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旁注]

叔梁紇 (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9年),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的生身父。魯國著名武士,也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叔梁紇曾是周代諸侯國宋國君主的後代,後來,流亡到魯國的昌平陬邑。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兼會武功,而且又是陬邑的大夫。

顏徵在 (公元前568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孔子的父親叔梁紇72歲時與顏徵在野合生孔子。在生孔子時,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孔子17歲時,母親去世。由於名分的原因,顏徵在和孔子甚至不能參加叔梁紇的祭祀。

郊祭 祭祀天、地、日、月的活動。祭祀之處分別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祭天於南郊,時間為冬至,皇帝必須親自去。祭地於北郊,時間為夏至,皇帝或親去或派人去。祭日於東郊,祭月於西郊。統稱為“祭郊”。祭祀活動是周代最為隆重的祭典,屬於自然崇拜的一種。

太廟 是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代時稱為“世室”,殷商時期稱為“重屋”,周代稱為“明堂”,秦漢時期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隻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後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魯昭公 (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10年),魯襄公之子,母齊歸。魯國的第二十四代君主。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伐季孫氏,但大敗,逃到齊國的鄆地,後輾轉至晉國的幹侯,晉欲使昭公返魯,魯不納。死於晉地乾侯,終年51歲。

大司寇 西周時期的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設大司寇,負責實踐法律法令,輔佐周王行使司法權,大司寇下設小司寇,輔佐大司寇審理具體案件。大、小司寇下設專門的司法屬吏。此外,基層設有士師、鄉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事宜。

老子 (約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又稱李耳。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老子存世著作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學說對我國乃至世界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閱讀鏈接]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合稱為“儒門五聖”。孔子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創始人。

顏子即顏淵,也叫“顏回”,他以德行著稱,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以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