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製定禮樂典章製度(2 / 3)

母親的精心教育和家庭的深遠影響,使年輕的仲尼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勤奮好學,當時社會上要求士人必須精通“禮、樂、射、禦、書、數”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他進太廟時遇見什麼問什麼,表現了極其強烈的求知欲望。仲尼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並且非常熱衷於政治。他從小就樹立了自己的遠大理想,決心步入仕途,中興家業,出人頭地。

仲尼對周公非常仰慕,以至於在夢中見到了周公。每次他夢見周公後,總是久久不能入睡。因為敬仰周公,他經常到魯國各地考察學習,遇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虛心向他人求教,這使他獲得了大量知識。

仲尼時刻不忘隨時隨地研習周禮,通過不斷地觀摩鑽研,使他對周禮的一套越來越熟悉了,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就連魯國國君也開始注意到他了。

冬去春來,轉眼間仲尼已經19歲了,出落成了一個英俊儒雅的少年,他並在一年一度的初春鄉射比賽中奪魁,使得他名聲更響亮了。

公元前532年的一天,是仲尼結婚的大喜日子。婚後的第二年,孔夫人就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對年輕的夫婦自是高興不已。有了家庭的仲尼比原來更加努力學習,他曾經專程到宋國考察殷商的禮製,對周禮的淵源進行了研究。他明確地指出夏禮、殷禮以及周禮之間的繼承關係。

魯昭公對仲尼的言行極為讚賞,當他得知仲尼有了兒子,特地命人送去一條大鯉魚,以示祝賀。仲尼夫婦能得到當朝君王的如此厚待,簡直是受寵若驚。仲尼隨即給兒子起名為鯉,字伯魚,以表示對君王賜魚的紀念。

仲尼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承認和賞識,特別是魯昭公賜他鯉魚的消息更是不脛而走,一時間傳遍了魯國都城。魯國執政的正卿季武子就派人前來請他,讓他擔任魯國的大司寇。

仲尼恪盡職守,正直公正,工作上卓有成效,得到了眾人讚譽。與此同時,他一麵做好本職工作,一麵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他越學越感到不滿足,越學越感到自己與古代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此期間,曾點、顏路先後拜仲尼為師,做了仲尼的學生。

不久,魯國上卿大夫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來給仲尼拜年。

孟懿子說:“我父親重病前看得明白,魯都的官學死氣沉沉,不出人才。他已麵奏國君批準,允許夫子辦私學,傳道授業。我會遵從父命,盡力幫助夫子辦學。” 說著,從懷中取出了國君詔書。

這是一份具有深遠意義的詔書,它標誌著我國從此開啟了私人辦學的先河。不久,10多個前來求學的青少年就帶著行李衣物和學費搬進了孔門。仲尼在闕裏的街西邊築起了杏壇,建成了曆史上的民間第一所學堂。

仲尼當時的辦學基本方針是“有教無類”,即招生對象不分貧富貴賤和民族國別,一律同等對待。這個方針適應了春秋時期文化下移的潮流,突破了以前貴族教育體製在出身、國別、族別等諸多方麵的限製,迎合了廣大平民的願望,因而受到了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歡迎。

仲尼幼年曾受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教導,人到中年仍是一心想向老子學習。於是,他就帶著顏回、子路等幾個弟子到洛陽去見老子。

仲尼說明來意,向老子求教。老子張嘴大笑道:“你們看我這些牙齒怎麼樣?”

仲尼看了看老子的牙齒,早已參差不全了。老子又伸出了自己的舌頭問:“那麼,我這舌頭呢?”

仲尼又仔細看了看老子的舌頭,立時頓悟:“先生學識淵博,果然是名不虛傳!”他又麵帶微笑地接著說,“如醍醐灌頂,方才大悟呀!”

仲尼師徒辭別老子,返回魯國。在途中,仲尼喜悅極了。弟子們卻都疑雲重重,不得釋然。

仲尼解釋說:“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難免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