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源流——精神核心 大賢孔子的早年經曆
周公製定的禮樂,體現了當時的時代文明。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至春秋末期,整個社會禮崩樂壞,諸侯割據,連年征戰,天下混亂。
至公元前的551年,在魯國的陬邑曲阜東南的叔梁紇家裏,一個男嬰降生了,並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尼從小就失去了父親,隻能與母親顏徵在到外婆家所在的曲阜城生活。
仲尼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僅靠自己紡線織布、種糧種菜、飼養禽畜以及親友的接濟艱難度日。這位無比堅強的母親,隻能把自己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聰穎懂事的兒子身上。受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仲尼自幼酷愛禮儀,尤其是對祭祀等一些古老文化禮儀有著濃厚興趣,並且經常做這方麵的遊戲。
公元前546年早春,一天早飯後,陽光暖暖地照著,大街上傳來了悠揚的樂聲和嘹亮的鑼鼓聲。在樂隊的後麵跟著一隊馬車。原來,這是某位貴族要進行祭祀活動,參加祭祀的貴族們興高采烈地坐在車裏。
小仲尼趕緊跑出家門和平民百姓一起,緊緊地跟在祭祀隊伍的後麵。穿過街巷,祭祀隊伍來到了曲阜南郊。主祭官和貴族們登上了祭壇,看熱鬧的布衣平民則有序地站在祭壇周圍。
供桌上放著烤熟的豬、牛、羊和油炸的雞、鴨、魚、肉等祭品。空氣裏彌漫著肉的香味兒。隻見穿戴一新的主祭官鄭重地宣布道:“郊祭大典開始!依規程敬祭天神、地神!”
這次郊祭大典大約進行了一個半小時,年幼的仲尼始終興致勃勃地在旁邊觀看著。直至祭祀典禮結束了,仲尼才回到家裏,但是年僅6歲的他仍然興趣不減。剛吃過午飯,他就在院子裏擺上一些壇壇罐罐,模仿起祭禮來。他又當“主祭官”,又當“參祭者”,一步不落地按照程序嚴格操作著。日複一日,仲尼盡情地演習著郊祭。這一切,都被細心的母親看在眼裏。
有一天,母親把仲尼叫到身邊,微笑著問:“丘兒,你長大以後,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嗎?小孩子家怎麼天天學禮製呀?”
仲尼瞪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認真地回答:“娘啊!我長大了,要當個為國效力的好大夫,不學禮製能行嗎?”
父母一聽到兒子有讀書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將兒子摟在懷裏說:“丘兒真是娘的好孩子!從今以後,咱家裏專為你設學堂,你姥爺當過教書先生,我也當教書先生,娘教你讀書好嗎?”
“太好啦,太好啦!孩兒謝過母親!”仲尼說完,恭敬地給母親磕了一個頭。
公元前546年,6歲的仲尼在家裏跟母親學識字。隻用了6天的工夫,仲尼就把300多個字學會了。
仲尼到了13歲起便開始入學。當時學生們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此外,就是對待長輩的揖讓進退禮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仲尼這時候學習的知識,簡單地說就是“尚古”,也就是“崇尚古製”。“古”是指古代的堯帝、舜帝、禹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時的政治和文化。
這些帝王都仁慈賢明,他們在位時國內的政治都安定而修明,為民造福。可是,到了仲尼這個時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原來,在周天子支配下的各國諸侯,互相爭權奪利,紛紛與王室脫離關係,宣告獨立,過去的修明政治如今都已被搞得混亂不堪了。魯國隻是東方的一個小國,勢弱力小,隨時有遭受他國兼並的危險。再加上國內權臣們的鉤心鬥角,天下紛亂如麻。
仲尼目睹這些情形,不免懷念起古代的修明政治和安定的生活,因而對古代的文化和古時候聖人的言行如《詩》、《書》、《禮》、《樂》等,都很細心地去探究。
仲尼在15歲前學習了一般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這些根本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由於家境貧寒,仲尼沒有條件進入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高級學校深造,他就隻能通過自學來提高自己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