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源流——精神核心 周公製定禮樂典章製度
自從周武王滅商後,周天子把同姓宗親和異姓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形成了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封建管理秩序。
在周武王去世後,其子周成王即位,由於周成王年幼,就由周成王的叔叔姬旦攝政當國。姬旦,也稱“叔旦”,因是周代第一位周公,又稱“周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
在周公攝政之前,商王朝對於臣服的方國、部落雖加有侯、伯等封號,但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分封製度,沒有係統的控製方案,所以天下的方國時而臣服,時而反叛,使商政權很不穩固。
周公就從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吸取了商代的建製不完備的教訓,開始對分封製重視起來,目的是使之係統化、製度化,並與宗法製度緊密結合起來,全麵推廣到廣大地區。這樣一來,一個有別於商的新的分封製便呼之欲出了。
為了鞏固周王朝對分封的各個諸侯的管理,周公從政治及文化方麵製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製度,史稱“周公製禮作樂”。
周公輔佐周成王一共7年,在第六年時,他在洛邑製禮作樂。後來洛陽的周公廟裏有個禮樂堂,就是專門紀念周公在洛邑製禮作樂的。禮樂堂位於定鼎堂的北邊,裏麵有一組泥塑人物群像,再現了周公製禮作樂的場麵。
在當時,洛邑人大多是殷商遺民,是一群“亡國者”,他們表麵上臣服周朝,骨子裏仍不和周王朝一條心,時刻都有複辟的可能。周公在洛邑理政,第一要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周公下達命令,讓安陽一帶的殷商遺民統統向洛邑方向集結,並指著已經建好的成周城對人們訓話說:“你們聽著,現在我不忍殺掉你們,但要向你們下達命令。我在洛水附近修建了這座大城,是方便四方諸侯前來朝貢的,也是為你們服務王室提供方便,免得你們從大老遠的地方奔赴而來,遭受勞頓之苦。”
周公接著說:“你們必須順從並臣服於我們。你們仍有你們的土地,可以安心從事勞作和休息。如果不敬事周國,你們不但會失去土地,還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如果你們能夠安心住在這個城邑,繼續勞動,你們的子孫就會興旺起來。”
為了有效管理殷商遺民,周公派了兵力,其實這兵力當是為了應付東方戰事而準備的,之所以這樣設防,隻不過陳兵於此,也是為了威懾殷商遺民罷了。
周公是個很勤奮的人,他常常挑燈夜讀,研究殷人的禮製。他發現在殷商時期,君位的繼承多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
在周公看來,這樣根本不行,應該由嫡長子繼承,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這樣一來,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和親疏、尊卑、貴賤關係就顯現出來了,從而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製。
首先,周王是上天的元子,即長子,稱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大宗,而和周王有叔伯、兄弟關係的同姓諸侯是小宗。接下來是異姓諸侯,這些人和周王室大多有親戚關係,從上至下,是天子、諸侯、大夫、士,從而就形成了一套君臣、父子、上下和尊卑、親疏等禮儀製度。
也就是從中央到地方,從王侯至臣民,各種關係都理順了,那就是地方必須服從中央,臣子必須服從君王,兒子必須服從老子,一級一級等級森嚴,這就加強了中央政權的管轄力度。
周公分出了長幼、尊卑、遠近和親疏來,並分出了等級,使每個人都本分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人人都守規矩,不能亂來。
周公規定的禮非常細致。譬如,一個生活在周某群落裏的人,就得遵守以下的禮:辦喪事的時候不能談笑;遠望靈柩的時候不許唱歌;吃飯的時候不要歎息,不能說話,不能發出咀嚼聲;鄰居們有喪事,不能興衝衝地走路;聽音樂的時候,不許唉聲歎氣等。
在周公製訂的周禮中,還有一種禮叫“諡”,或者叫“諡法”。就是在每個天子乃至諸侯去世後,根據他生前的政績和為人的好壞要取一個代號,以概括他的一生。譬如周武王姬發,因滅商有功,去世後他被諡為“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