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製定禮樂典章製度(2 / 2)

周公不但製禮,同時還作樂。周公認為,禮和樂的區別是禮調身,讓人人的行為都有規矩,不能越過雷池;樂調心,讓人人都與環境和諧,不能心急氣躁,生出事端。他要讓禮和樂相輔相成,相處和諧。

周公製定的禮是講究等級和差異的,而他製定的樂則講究和諧。這裏的樂雖指音樂卻超越了音樂,帶有濃厚的社會色彩。

舉例來說,《詩》原是用音樂伴奏的歌詞,有《風》、《雅》、《頌》之分。《風》是指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風格的樂曲;《雅》是指西周王畿的樂歌;《頌》是天子用於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

《雅》和《頌》的樂曲由於用途、聲調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樂器。如果用錯了,例如該用琴的卻用了瑟,就是違禮,樂師就要受懲罰。而琴又有雅琴、頌琴之分,絕對不能搞混。在當時,招待賓客,舉行宴會,舉辦典禮,都必須由樂工奏樂或歌唱,所唱的樂歌、所用的樂器都分著等級,不能亂來。

周公製禮作樂,其基本的指導思想是“崇德保民”,這就是周公的德治思想,這一思想是在周公對殷周之際天命觀的改造中提出來的。

“崇德”這個詞在周公初期之前沒有,至以後才廣泛使用。周公重“德”,認為王者之德是政權興衰的關鍵所在。周公認為敬德就需保民,保民是敬德的體現。這就是後世“有德者王”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藍本。

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是夏商以來我國思想從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轉變。而德治思想的體現方式,就是周公的製禮作樂。周公製禮作樂,以禮樂來劃分人間的等級秩序,同時又以禮樂來調和該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其意義非常重大,它標誌著周王朝的管理體係徹底走向正軌,並對西周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由周公所提出的德治思想,開啟了此後我國300多年的文明曆史,禮樂文化直接孕育了後來的儒家文化,後來的儒家文化則是在西漢武帝時一躍成為我國文化主流的,這就是後來儒家思想的淵源。

周公不僅是一位大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大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是他奠基了儒學,影響了孔子,在古代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周公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和精神財富。

[旁注]

方國 方國或方國部落是指夏商之際時的諸侯部落與國家。後人對方國的認識主要來源於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狹義的方國僅包含那些稱為“X方”的國,而廣義包括所有的與中原王朝對稱的國。

成周城 古城名。傳說故址在後來河南洛陽東郊白馬寺之東。周成王時為周公所築,遷殷民居此。公元前516年周敬王以王子朝之亂由王城遷都於此。戰國時期改名“雒陽”。

嫡長子 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西周王實行宗法製,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係。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嫡長子繼承王位從此登上曆史舞台。西周時期以後的各個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製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

王畿 古指王城周圍千裏的地域。周代時指鎬京、洛邑及其周圍由周王直轄的區域,對其管理上更直接緊密。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君主居住地即都城附近的受君主管轄的地區叫“王畿”,或稱為“京畿”。此外,王畿也泛指帝京。

[閱讀鏈接]

周公為了鞏固周政權是嘔心瀝血,兢兢業業。他在洗頭時,如有賢人求見,就馬上停止,把頭發握在手裏出來接見;他在吃飯時,聽說有人求見,他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

這就是“周公吐哺”成語的來曆。後來,人們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飯三吐”等表示思賢如渴、禮賢下士、為招納人才而操心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