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戴”總結儒家精髓(1 / 2)

儒學新解——正統思想 “二戴”總結儒家精髓

繼董仲舒之後,西漢時期儒者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有突出貢獻的,當屬戴德、戴聖叔侄兩人,後世稱之為“二戴”。

戴德,漢代禮貌學家,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世稱“大戴”。戴氏原為春秋時子姓,宋戴公後裔,傳至戴德,世居魏郡斥丘,即現在的成安縣北鄉義村。

戴聖,西漢時期梁國睢陽,即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西漢時期官員、學者,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世稱“小戴”。

戴德、戴聖叔侄相遇,帶有極大的偶然性。正是冥冥之中的巧遇,加上此後的共同努力,才使他們得以總結概括前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實踐,使之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是在西漢元帝時,有一次,著名禮學家戴德回家過年,按傳統風俗,臘月三十午後,各家都要去祖塋請祖先回家供奉。戴德來到墳地後,發現每個墳前都有燒紙的灰燼,石供桌旁有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抱頭和衣而眠,就趕忙喚醒孩子問話。

小孩醒來看到眼前站著一位官吏,趕緊起來施禮。戴德問道:“你不在家過年,為何睡在這裏?”

“奉家母之命,來此祭祖,因趕路疲勞,想稍歇一會兒再走,不覺就睡著了。”小孩答道。

“你祭哪家之祖?你父親叫什麼名字?”戴德又問。

“我祭戴氏家祖,先父名諱戴行。”小孩指著墳塋說。

戴德一聽是兄長之子,真是又驚又喜,忙說:“孩子,我是你的叔叔呀!”

小孩曾經聽母親說有個在朝做官的叔父,今天終於見到了,當然高興,急忙下跪。

戴德高興得哈哈大笑,隨之詢問了一些情況,小孩一一作了回答。

祭祀完畢,戴德帶侄兒回到家中。過完年後,戴德將侄兒帶到任上,取名戴聖,供其讀書。

戴聖天資聰穎,又肯吃苦,進步很快。後於朝廷選賢考試中名列榜首,本應委以重任,但當時漢代規定,一家人不準同時在朝奉君。

戴聖據理力爭,陳述了“國家興旺之道,在於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道理,並辯解說:“我與戴德不是一個戴家人,他是大戴,我乃小戴。”後被錄用,與戴德同朝居官。

自從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西漢朝廷把5種儒家經典著作《易》、《尚書》、《詩》、《禮》、《春秋》作為學校講授的主要內容,這5種著作即稱為“五經”。漢武帝還為此專設五經博士進行講授。

在這之後,解說五經者越來越多,但也出現了經越說越細碎,歧見異說越來越多的情況,使學員不知所從。為此,漢宣帝在公元前51年,於石渠閣親自主持禦前會議,“詔諸儒講五經同異”,評定其正誤。

“二戴”作為禮學專家,將古今記述、論述解釋禮儀的文章收集起來,加以整理,編成《禮記》一書。

本書內容主要是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其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中的《大學》有兩個版本體係:一是古本《大學》,即戴德、戴聖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原文;二是後來經南宋理學家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從成篇直至北宋儒學複興之前的千餘年間,作為經學化的《禮記》中的一篇,並未受到特別的重視。此間雖有鄭玄為之作注,孔穎達為之作疏,卻都是並《禮記》而行。雖然如此,《大學》所秉承的往聖先賢德性倫理政治之道,卻並未中絕。

事實上,在“二戴”按次排序完成古本《大學》之前,遠古先民就已經進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二戴”正是在豐富史料的基礎上,對源遠流長的大學之道進行了概括。

據《尚書·虞書·堯典》記載:古代傳說中的帝堯,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於治理天下,寬宏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麵八方,以至於天上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