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開拓——創建理學 司馬光闡述的齊家思想
周敦頤創立的北宋時期理學,是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而構建的。綱常即“三綱”和“五常”,是儒家倫理文化的主體,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古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宋代湧現的一批實踐儒家古訓的誌士仁人中,與周敦頤同時代的司馬光,是其中的一個典範。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史學家和文學家。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為了“齊家”,除了自己以身作則外,還將曆史上記載的這方麵的人和事寫進《家範》4卷中,讓家人以此為榜樣共同治家。
“家範”,顧名思義,就是家庭成員的典範。《家範》以《序》、《治家》為開頭,論述了治家的重要性和家庭各成員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家庭從《祖》開始,依次論述了《父》、《母》、《子》、《女》、《孫》、《伯叔父》、《侄》、《兄》、《弟》、《姨姐妹》、《夫》、《妻》、《舅》、《舅姑》、《婦》、《妾》、《乳母》18個家庭角色。
在這之中,司馬光用大量篇幅講述的是《治家》、《祖》、《父》、《母》、《子》、《女》、《兄》、《弟》、《夫》、《妻》這些家庭角色。
在《治家》一章中,司馬光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少數民族首領吐穀渾阿豺臨死時,讓20個兒子中的19人各折斷一根箭,然後用繩子捆在一起,再讓另一個去折這19支箭,結果折不斷。
司馬光用這件事告誡子孫: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會有力量,就會克服困難和戰勝外侮。這說明治家不能隻顧自己一人,如果那樣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司馬光還提出當家人要治好家,必須對家人無厚薄之分。為此,他用孔子的話作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敝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生於自私,及有厚薄也。”
意思是說:家裏的財產分配均勻,就沒有人貧窮;家裏的人能夠和睦相處,大家就會團結在一起;家人相安無事,家庭就不會有禍害。善於治家的人,將所有財產都平均分配,即使是每天吃粗茶淡飯、穿破舊衣服,甚至吃不飽穿不暖,人們也不會有怨恨產生。怨恨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家長自私自利而且對待別人不公平。
在《祖》一章裏,司馬光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故事說,北宋時期一位名臣的祖先不教子孫禮儀和德操,隻留下豐厚的財產,結果自己臥病在床,兒孫們偷去鑰匙爭搶財產;另一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令尹孫叔敖,他教育兒子不與別人爭封地,結果封地世襲10多代。
司馬光用這兩個故事告誡家人:做祖輩的應從長遠考慮,做真正有利於子孫的事,這樣才能弘揚正氣,家族興旺。
在《父》一章裏,司馬光用春秋戰國時期衛國大夫石蠟諫衛莊公的話說明做父親的應該如何教育子女和疼愛子女。石蠟的諫言是:“臣聽說過疼愛孩子要用義德規行去教育他,使他在人生路上不走邪路。過分寵愛會使他產生驕傲、奢侈、淫蕩、放縱,這四者會使他走上邪路。教育孩子應該從小抓起,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而放縱他。”
在這一章裏,司馬光還用曾子妻子哄孩子不哭時說過回來殺豬給孩子吃,後來曾子真的殺了豬的事,告誡做父親的不能對孩子說假話。此外,司馬光還用陳亢的事說明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讀書、懂禮儀,這樣才會使他們有出息。
在《母》一章裏,司馬光說:“做母親的不用擔心她不疼愛孩子,擔心的是隻知愛孩子而不知教育孩子的道理。”他認為做母親的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司馬光在這一章中講述了很多故事:作為母親應該像周文王的母親那樣,從懷孕起就進行胎教;像孟母那樣擇鄰而居。
他還引用唐代侍禦史趙孟武不讀書,去打獵,用獵物孝敬母親,遭到母親訓斥,兒子聽後發憤讀書,考中進士,當上廉官。唐代天平節度使柳仲郢的母親為了讓孩子發憤讀書,用苦參、黃連碾成粉末,與熊膽和在一起,每晚讓孩子口含讀書,免得打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