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原為西漢時期戴德、戴聖《禮記》中的一篇,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
《大學》由於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在儒學發展史上書寫了“大學之道”這一重要篇章。《大學》一書作為洛學的核心,它所包含的心理學思想極為豐富,被後世稱之為“身心之學”或“心性之學”。
“二程”重新編訂的《大學》闡釋了一種修己治人之道,即“內聖外王”之道。他們把“修身”視為其整個道德修養體係的價值目標和根本目的,並且成為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起點。其中提出了兩條最基本的道德修養原則,即“三綱領”說和“八條目”說。而“修身”正是《大學》“三綱八目”說的核心。“三綱八目”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實踐證明,《大學》一書在具體的道德修養和社會道德實踐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調整人們的心態、穩定社會關係、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旁注]
員外郎 古代官職,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隋代於尚書省24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之次官。在唐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唐開元年間後,因當時的皇帝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
進士 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代也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諡文,封荊國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處士 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男子隱居不出仕,討厭官場的汙濁,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選擇。後來泛指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處士,在唐代的習慣上,稱為“高士”,再早一點,便叫“隱士”,都是同一涵義的名稱。
洛學 北宋時期洛陽以程顥、程頤兄弟為首的學派。“二程”提出了“理”的哲學範疇,並以理闡釋封建倫理道德。洛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在我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後,宋代的朱熹、陸九淵,明代的王守仁,又在“二程”開辟的方向上發展了理學。
內聖外王 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但這並不妨礙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因為自宋代以來,隨著儒道釋三教合流,理學出現,隨之開始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
[閱讀鏈接]
北宋時期有個叫楊時的進士,曾先後就學於程顥、程頤門下。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便不想驚醒老師,於是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卻還立在雪中。直至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雪人!
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誌,尊師重道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