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廬教人修身治家(2 / 2)

采桑少婦正色道:“采桑固然辛苦,養蠶可以紡絲織絹,拿來換取吃穿和日常用度,上可贍養雙親,下可替出門在外的丈夫養育兒子。我才不會接受你的金錢,但願你心無邪念,收起財物趕路去吧!”

秋胡隻好悻悻地回家了。

到家後,秋胡把掙來的錢交與母親,然後詢問妻子在哪裏。妻子來了,竟然是剛才被調戲的那位女子!秋胡一時羞愧難當,默然無語。

妻子的憤怒可想而知,她指責秋胡說:“你在外做官這麼長時間,不是著急回家看望母親,反而調戲路邊的婦人,這是不孝、不義;不孝的人,就會對君不忠;不義的人,就會做官不清。不孝不義的人,我沒辦法和你一起白頭偕老。”說完出村往東跑去,投河自盡了。

這就是秦漢時期以來廣為流傳的“秋胡戲妻”的故事。該故事對古代文化藝術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朱子家訓》中也有很多句子是立意闡述,直接表明作者自己的觀點。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意思是說,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裏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

這句話告誡人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要從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做起,不要鋪張浪費。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輕了,從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樣東西的背後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樁樁件件來之不易。

古代很多人從小就見長輩們是這樣做的,長輩也是這樣教孩子的。長輩每天總是早早起床,將屋裏連同門前的小院子掃得幹幹淨淨,邊掃地邊教孩子這“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道理。

一個人的品行人格往往就是從這些點滴生活小事中培養起來的,這就是《朱子家訓》的影響,家庭教育的作用。

《朱子家訓》從治家的角度談了安全、衛生、勤儉、有備、飲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讀書、教育、財酒、戒性、體恤、謙和、無爭、交友、自省、向善、納稅、為官、順應、安分、積德等諸方麵的問題,核心就是要讓人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知書明理、生活嚴謹、寬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貫追求。

《朱子家訓》之所以在後世有這麼大的影響,除了它集中體現了國人修身齊家的理想與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

家訓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蒙書,一般多懸於廳堂屋室,以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子弟起警戒的作用。但《朱子家訓》影響巨大,膾炙人口,幾乎家喻戶曉,自然也就成了古代人人必讀的蒙書之一。

[旁注]

功名 科舉時代稱科第為功名。自隋代開始實行科舉製度,宋代以後,才真正完全以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給普通平民進入社會權力機構提供了機會。考取功名的最高成績是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鴟鴞 鳥類的一科,鴟鴞可以分為鴟和鴞,分別是夜鷹目和鴞形目,也可以合起來並成為鴟鴞,即貓頭鷹,與麒麟和鳳凰是同一個詞性的,鵂鶹、貓頭鷹等都屬於鴟鴞科。也稱“鴟梟”,頭大,嘴短而彎曲。吃鼠、兔、昆蟲等小動物,對農業有益。

晏子 (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春秋後期齊國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晏子甚是睿智,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善於辭令。為春秋時期的人才之一。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外戚 也稱“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曆史上,帝王年幼時,外戚往往幹政篡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東漢後宮幹政的局麵是漢代時皇後製度乃至後宮製度不成熟的一個典型縮影,這也是封建地主階級對完善後宮製度不斷探索的結果,對以後不斷完善後宮製度起了深遠的影響.

[閱讀鏈接]

朱柏廬的父親朱集璜是明代末年著名學者,素有學行,為鄉井所推。教授弟子,多至數百人。1645年,朱集璜在守昆城抵禦清軍時,抗禦若幹日,他協守甚力,但昆城後來被清軍攻破,他為保全名節,投河自盡。

清代《南疆繹史》考證稱:昆山朱集璜,為文靖公天麟族人。因此朱柏廬也算是明皇族遠親。事實上在明代末期遺作中,對其父的評價是非常高的。當時朱集璜與複社人交好,又同情東林黨人,但卻始終未曾參與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