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宏揚——踐行楷模 朱柏廬教人修身治家
明末清初對儒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運用,還體現在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身上。他在家庭教育方麵,提倡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裏和睦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明末清初江蘇昆山縣人。他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誌於仕途。後因父親朱集璜抗清犧牲,他的心靈因此受到很大震動,決心要向父親那樣,堅持民族氣節,決不屈膝事敵,不再求取功名。
朱柏廬上侍奉老母,下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倍極艱辛。待局勢稍定,才返故裏。他居鄉教授學生,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一時頗負盛名。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
朱柏廬所著《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講求道德修養、行為規範的準則,勸人勤儉治家,安分守己,宣揚儒家倫理道德。被曆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
《朱子家訓》中運用了很多典故,來闡釋如何治家等道德修養方麵的道理。比如其中有一句話說道:
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
意思是說,凡事先要準備,像沒到下雨的時候,要先把房子修補完善,不要“臨時抱佛腳”,像到了口渴的時候,才來掘井。
“未雨綢繆”,典出先秦時期周公的故事:周成王姬誦繼位時尚且年幼,由叔父周公輔政。周公曾經寫一首《鴟鴞》詩給周成王,詩的大概意思是:鴟鴞趁天未下雨,急剝桑皮,拌以泥灰,以縛門窗。周公此詩是希望周成王及時製定措施,以止叛亂陰謀。
“臨渴掘井”,典出先秦時期晏子的話:
有一次,齊景公問晏子說:“如果幫助昭公回到魯國,他會成為賢明愛民的君王嗎?”
晏子回答說:“不會如此。掉進水裏和迷路的人,原本就不曾去注意路徑方向,直至溺水了才知道探水路,迷路了才會向人問路。這就如同國家麵臨危難時,才急忙去製造兵器,被食物塞住喉嚨了,才急著挖井取水來喝,雖然快速行動了,但還是來不及了。”
再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意思是說,天剛亮就應該起來,打掃廳堂院落。這句家訓著眼於“勤”字。早起第一件事為灑掃,目的在於讓家中每一個人及外人看到一個整齊清潔、治理有方的家庭的蓬勃生機。所謂小節不矜,大事難成,在塵垢中打滾不以為恥的人,多半是懶出了水平,隻知渾渾噩噩地打發時光。
按照儒家的觀點來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就是說,連自己的院子一塊小小地方都管理不好,怎麼可能管理好天下呢!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壓有才華的官員,很多有識誌士被關進牢裏。政局混亂,民不聊生。
有一位少年名叫陳藩,從小立有大誌,決心長大後為國效力,為天下百姓謀福利。他獨自住在一個小院裏,每天閉門讀書,其他什麼都不管,就連自己的庭院和房間都懶得收拾。
有一天,他父親的好友薛勤來看他。見陳藩住的房間亂七八糟的,薛勤不禁皺起眉頭問:“年輕人,為什麼不把房間打掃幹淨再接待客人?”
陳藩昂起頭,不以為然地回答:“男子漢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以掃除天下為己任,怎麼能做打掃房間的小事?”
薛勤雖然為陳藩年少就有澄清天下之誌感到敬佩,但他很不讚同不愛整潔的理由,反駁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藩一時無言以對,內心受到強烈的震動。他明白了凡事要從小處做起,懂得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的道理。後來,陳藩在朝廷做了官,曆任太守、太尉、太傅等職;從政數十年,清正廉明,剛正不阿,贏得了世人的讚譽。
再如:“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意思是說,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將來會報應在自己的妻子兒女身上;懷怨在心而暗中傷害人的,將會替自己的子孫留下禍根。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個名叫秋胡的人,娶妻結婚才5天,就急著外出求職去了,在陳國謀得了一官半職。眨眼過了5年,秋胡思念家中老母和妻子,就向上司告了假,帶著幾年來積聚的金銀財物,駕車趕路回家。
快到家了,秋胡在路邊的桑園裏看見有位農家少婦正在采桑。烈日當空,暑氣蒸人,隻見那女子穿得單薄,背影婀娜多姿,秀色迷人。
秋胡心中頓生邪念,不顧家門就在眼前,急忙下車一邊向采桑女走去,一邊大聲說:“大嫂,烈日下采桑多麼辛苦,我因趕路也暑熱難當,請停下來陪我在這桑蔭下歇會兒吧!”
采桑少婦仿佛沒有聽見他的話,顧自采桑不止。
秋胡走到婦人身後又說:“費力種田不如遇上豐年,費力采桑不如遇上大官。我身上帶有金銀,情願送給大嫂,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