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馬芯蘭數學教學法推廣實驗研究”總報告(一)(2 / 3)

本輪實驗采用自然實驗法、等組實驗法、調查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

(1)實驗對象的選取

采取整群抽樣法,選取10個實驗班和10個對照班(使用普通教材),承擔子課題的實驗任務。

(2)實驗的控製

———被試的10位實驗班教師和10位對照班教師基本條件(學曆、教齡、教育教學能力、工作態度等)大體相當。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來源的地域、前期基礎水平基本相同。

———被試雙方數學教學的總課時完全相同。

———保證被試教師一至六年級無特殊情況人員不變。

三、推廣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一)推廣實驗的過程

1.深刻領悟馬芯蘭教學思想確立教學改革新理念

馬芯蘭的教學思想蘊涵了教育學、心理學和係統科學等理論,是現代先進教育思想的產物,有其獨特的思路、原則和方法。推廣的根本問題是轉變教育工作者的思維方式。六年來,我們始終把提高認識、更新觀念作為第一位的任務,一抓到底。組織學習了《談馬芯蘭小學數學思想的幾個特點》、《學習馬芯蘭教改經驗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馬芯蘭教學思想淺析》、《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先後舉辦了42場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專題講座,並結合“教學過程的特點與優化”、“學習的遷移”、“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組織老師們研討,使參加實驗的幹部、教師對馬芯蘭的教學思想在理性認識上有了一定的飛躍,對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人才的目標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2.認真鑽研《實驗課本》把握馬芯蘭教學法特色

教師對《實驗課本》理解把握的程度,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推廣實驗中,我們對《實驗課本》的編排體係、組織方式、教法選擇等特點進行了反複的剖析與研究。

為了幫助老師們樹立“教學要著眼於整體”的思想,我們首先帶領老師從馬芯蘭繪製的“小學數學知識網絡圖”入手,俯視小學數學知識體係,確立和把握以最基本的概念為核心的知識結構。在以後的教學指導中,我們著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引導老師縱觀其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前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做到瞻前顧後,整體把握教材。同時還根據最基本概念含知識的共同因素多而具有廣泛遷移的特點,將知識進行有機的歸類與組合。這樣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零散的知識,而是綱目清楚、主次分明、相互聯係又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從而不僅優化了教師自身的認知結構,提高了駕馭教材的能力,而且也對馬芯蘭在優化知識結構中所表現出來的教學思想特色,有了具體、深切的體會。

3.開展多種教研活動通曉馬芯蘭教學法精華

馬芯蘭老師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中心,將滲透、遷移、交錯、訓練合理有序地靈活運用,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教學法。然而,什麼是滲透?怎樣滲透?什麼是交錯?與誰交錯?訓練又怎樣理解?如何把握訓練的內容和層次?這些對於老師們來說,都是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對此,我們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帶領老師認真分析每一知識點所需要的知識基礎和技能條件,並在知識的聯係與溝通中,歸納出:哪些地方滲透,滲透的內容和層次;哪些地方交錯,與誰交錯;哪些地方訓練,訓練的內容與梯度。為了進一步落實培養學生能力的素質教育要求,我們還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突破口,深入、係統地研究了能力訓練的步驟和可操作的方法。六年來,開展各種教研活動80多次,對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運用馬芯蘭數學教學法實施教學的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培養教學骨幹發揮教改帶頭人作用

培養教學骨幹,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是我區推廣實驗過程中,始終狠抓不放的一個重要手段。六年來,我們堅持實行“三多”:

多學:除了學習資料多、中心組內部研究討論多以外,凡是市、區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他們都優先參加,多給機會多學習。

多幫: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組織研討,並通過一起聽課、評課、備課、研究教案,帶領他們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挖掘知識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與能力培養的因素,提高其把握教材與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同時還不定期地深入課堂,進行麵對麵的指導和點撥。

多實踐:對於骨幹教師,我們一方麵給任務、壓擔子,另一方麵積極搭台,為他們創設展示的空間。六年來,不論是區級研究課、市級展示課,還是發至全市的70多節錄象課,全部都是由骨幹教師承擔的。

骨幹教師的不斷湧現,無論是從認識層麵還是操作層麵上,都使課堂教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二)推廣實驗的結果

目前第二輪推廣實驗已曆經六年。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學生、教師、學校廣泛積極的參與下,呈現出以下特點:

1.教學時間顯著縮短

隨著推廣實驗的推進,我們對第二輪首批實驗班學生所用課時的狀況,逐年進行了統計。從統計的數據來看:實驗班6年共節省194課時,如此算來,5年可以完成6年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