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錫伯族的人生禮儀
一、傳統婚俗
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錫伯族,婚禮多在深秋或初冬的農閑時間舉行。因此,錫伯族民間流行著一句諺語:秋天的“春天的清風和煦,婚禮熱鬧。”
錫伯族的婚事一般有說親、定親、認親、迎親四個程序。當一對青年男女建立和確定愛情關係後,男方就會找一位有威信、能說會道,或與女方家關係密切的人去做媒提親。提親不可空手登門,首次登門要帶一瓶禮酒或其他禮物,這叫“登門禮”。如果女方家接受了“登門禮”,媒人可第二次去公開提親。經過數次登門造訪說合,女方長輩便擇日正式許親,這一天實際是男方在女家舉辦一次小宴,宴請女方的直係親屬,這叫“認門宴”,從此兩家便結成秦晉之好,開始禮尚往來。
男方得到女方允許聯親的消息後,就和女方父母商定,擇日舉行定親儀式,稱為“行肯薩林”。在舉行時,男方將準備(叩頭禮)“行肯薩林”好的彩禮送到女方家,一般要給未過門的媳婦兩套衣服或四季配套衣料,給其父母或老人各送一套衣料,有的還要給兄弟、姐妹或重要親屬各送一份禮,並在女方家舉行宴席,宴請女方家所有的直係親屬。經過叩頭禮之後,標誌兩家已締結婚約,是不能隨便反悔的。之後,在方便的時候,男方在自家準備酒席,請女方的父母、姑舅、兄嫂等前來,也就是認親。
錫伯族的婚禮十分隆重,一般親戚朋友和街坊近鄰都要相助。在舉行婚禮之前,男方將準備好的厚禮,通過媒人或自行送到女方家。婚禮前夕,男方家要聘請親戚中與女方父母輩分相同、年齡差不多(講究的還要屬相相同),有一定聲望、善於辭令又能歌善舞的男女各一人,稱為奧得爾阿姆(簡稱奧父)和奧得爾額妮(奧母),“奧父”、“奧母”的意思是迎親老人,作為娶親隊伍的全權代表,協調解決迎親過程中的各項事宜。
婚禮一般要進行三天。
第一天上午,男方家就要把婚禮所需的肉、米、菜、煙、酒等彩禮和迎親的喜篷車送到女家,稱之為“送喜車”。
第二天,女方家設大宴,舉行出嫁儀式,四方賓客前來慶賀。新郎在嶽父的指導下,給長輩、親戚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這一天,新娘的嫁妝要由哥嫂和娘家的人親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不超過兩桌人(娘家的人到婆家後要坐首席,即表示開宴)。開啟箱籠,展示嫁妝時,新郎的母親就往箱櫃裏塞錢放紅包,祝願新婚夫婦金銀滿箱,幸福長存。娘家的人認為滿意後,鎖好箱子,移交鑰匙,以示大權轉交給新郎家,此後才能把嫁妝抬到新房。
到了晚上,“奧母”組“奧父”、率領能歌善舞的小夥子和年輕姑娘,成迎親的隊伍,到女方家舉行“打丁巴”活動,這是出嫁儀式的高潮。這時,女方的父母、姑舅、兄弟、姐妹等為了活躍婚禮的氣氛和提高女兒的身價,常常挑起“事端”,故意作難,要過請新娘上車的時辰書,三看兩看,就看沒有了。於是要求“奧父”、“奧母”拿出時辰書或背誦時辰書,不然就不讓新娘上車,等等。“奧父”、“奧母”隻得親自唱歌跳舞,前來“打丁巴”的青年男女也紛紛上場,與女方家的親朋好友對歌對舞。
第三天,男家舉行成婚大典,即“安巴薩林”。為保證大典進行,娶親的隊伍視路途遠近,清晨或提前出發。新娘上車前,其表姐妹或嫂嫂給新娘修麵(用絲線絞去臉上的乳毛)。新娘穿著禮服在伴娘的陪伴下坐上喜篷車。娶親的隊伍臨行前,嶽父將兩個裝滿五穀種子的瓶子送給新郎,以祝將來五穀豐盛,糧食滿倉。
二、喪葬習俗
錫伯族通行土葬,在特殊情況下還要進行火葬和天葬。錫伯族習慣人死後要停放7天,最短3天,並念經超度,子女日夜守靈,並按時辰在靈前舉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來吊孝,守靈人要給來人磕頭,來人哭,守靈人也要陪哭。擇吉辰將死者入殮,棺槨停於院中席棚內。出殯前,舉行“辭靈”儀式。“辭靈”儀式結束後,驅靈車前往墳園。由長子先填第一鍬土,然後眾人動手填土,最後再用土壘成墳頭。在長者死後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淩晨,家裏人舉行哭祭的儀式“上望”。到了白天要燒“頭七”,以後每隔7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才結束。百日、周年時還要再進行祭祀。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封建製度被摧毀,人們思想覺悟日益提高,喪葬儀式也比以前大大簡化了,但子女對死去的親人仍然進行沉痛的哀悼,通常會舉哀3天,然後出殯,入土為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