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錫伯族民俗風情(2)(1 / 2)

第五節錫伯族的節日和娛樂活動

一、節日

(一)西遷節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的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紮昆節。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鬆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至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裏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所以當前也有部分民族學者認為應該叫“西征節”更為準確。兩百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奏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都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價值。

(二)抹黑節

抹黑節是錫伯族人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黑灰的布)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尋找抹黑的對象。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夥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夥子臉上抹黑。有關抹黑節的來曆,錫伯族中流傳著許多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女人正在烙餅,因小兒拉了屎,她手忙腳亂間用麵餅給孩子擦屁股。這一失誤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決定在正月十六太陽出山時燒毀人類和糧食。這一決定傳到土地神那裏,土地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告訴人們,趕在天兵天將到來之前,人們都要往臉上抹黑,讓玉皇大帝誤認為人間已受蹂躪,從而取消天懲。

二、娛樂活動

錫伯族的傳統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包括射箭、摔跤、賽馬、角力、滑冰等活動,此外還有蕩秋千、放風箏、棋類(卡塔)、嘎爾出克(髀石)遊戲等。

(一)打瓦爾

打瓦爾是錫伯族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它起源於錫伯族的狩獵時代,不僅可以鍛煉臂力、眼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人的集體觀念。打瓦,人多人少均可以。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塊叫作“瓦”,分成人數相等的兩個組,打瓦之前先賭出立瓦組和打瓦組,輸者立瓦,贏者打瓦。具體方法是:雙方在規定好的距離線上,打瓦者用瓦將立瓦者的瓦打倒就算通過,打不著或是打不倒都算“燒死”。第一次打稱打頭麵,打時打瓦者口中也要喊頭麵,喊錯了或是不喊,都算“燒死”。“燒死”者,允許別人來救,救活後可以繼續打,救不活的,就要變成立瓦者,而原來的立瓦者就變成了打瓦者。頭麵瓦打完了,再打二麵、三麵,一步比一步難度大。如果有一個人完不成,就全體“燒死”,由打瓦變成立瓦。

(二)摔跤

摔跤是一種力量和技巧的對抗性都很強的運動,是錫伯族群眾喜愛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每逢婚嫁、節日等吉慶日子都要舉行,對獲得勝利者給予獎勵。摔跤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國際式摔跤與中國式摔跤外,還有本民族的摔跤形式。一種是古典式摔跤,摔跤手的年齡、體重要差不多,摔跤時也沒有固定的程序,隻要一方的雙手、膝蓋或背脊一著地,就算輸了;一種是自由式摔跤,參加比賽的選手不分體重、不受時間場地的限製,隻要一跤把對手摔倒就算勝利。錫伯族還有一種摔跤形式,將摔跤手的雙腿用一條麻袋裝起來,麻袋口紮在腰間係緊,雙方隻能用上肢的力量和技巧摔倒對方。還有一種馬上角力,也叫馬上摔跤。比賽時,騎手一手執轡,一手抓、拉、推、搡、扭對方,或把轡壓在坐鞍上,馬鞭叼在嘴中,當兩馬相交之際,雙方雙手較量都力圖把對方拉下馬來,拉下馬就算贏了。爭鬥中兩騎往往左右盤旋,騎手扭在一起,拚力摔拉,鬥智鬥勇,險象叢生,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