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航母的成長之路
從第一艘航空母艦的誕生到現在,航空母艦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曆史了,在這百年的時間裏,人類不斷地為航空母艦注入高新科技,為它帶來新的活力,讓它不斷完善。
一、“海上機場”——初識航母
航空母艦上最顯眼的就是與陸上飛機場跑道相似的飛行甲板。在一般軍艦上,主甲板最長有200米左右,最短的隻有10多米,最寬也不超過40米,最窄隻有幾米。相比較而言,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就顯得特別長、特別寬,並呈多邊形狀。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的麵積要比一般軍艦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如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長332.9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相當3個足球場的麵積。
航空母艦是現有艦種中噸位、體積、作戰能力等方麵都居各種艦艇之首的大型艦艇,由於其以艦艇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所以人們把它稱作“浮動的海上機場”。貼士內容注:黃色部分是貼士內容,已經放於正確的貼士位置,隻需要變化成貼士格式就行,但是隻限於給的貼士文件中沒有內容的部分,有內容的部分還是需要從貼士文件中摘出。
航空母艦這個龐然大物不儀甲板寬、艦體長,其高度也令人望而咂舌。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從艦底龍骨到飛行甲板,總高35.3米,分為10層;從飛行甲板到艦橋頂部高36米,分為7層。總高達70多米,相當於20層大廈。在各層甲板上分別布置有機庫、彈藥艙、燃料艙、淡水艙、食品庫以及指揮室、工作室、居住艙、健身房、郵局和印刷廠等,總艙室超過1500個。巨大的艦體使其排水量成為現代海軍戰鬥艦艇中的巨子,如上述“小鷹”級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達8萬噸;而“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超過9萬噸。不說艦體龐大,單是“肯尼迪”號航空母艦的一個錨就有30噸,艦上有兩個錨,而錨鏈的質量高達246噸。
為遂行廣泛的戰鬥任務,航空母艦上搭裁有多種飛機,如戰鬥機、攻擊機、戰鬥/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偵察機、加油機、救護機等。較小的航空母艦載機40多架,大型航空母艦載機則近百架。依機種不同,艦載機配裝的武器有航炮、航空炸彈、導彈、魚雷或電子戰設備。需要時還可攜帶核武器,具備核攻擊能力。在早期航空母艦上,艦炮也是重要武器裝備,在艦的兩舷布置各種中、小口徑艦炮,達幾十門之多。
隨著艦載機性能及其所攜武器攻擊能力的提高,觀察通信設備的進步,航空母艦上的火炮數量逐漸減少,甚至被取消。但為了加強近程防空,現代航空母艦多裝備性能優異的“密集陣”火炮。該炮每分鍾可發射3000發炮彈,形成“彈雨”以攔擊穿過外層防禦圈的“漏網”快速空中目標,如超音速飛機和飛航式導彈。航空母艦上的另一種重要武器便是艦空導彈,現代航空母艦上都裝備2~3座8聯裝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如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裝有3座“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導彈射程18千米,飛行速度為2.5倍音速。
除艦炮、導彈等“硬殺傷”武器外,現代航空母艦還普遍裝備“電子對抗係統”對來襲目標實施“軟殺傷”,如可發射紅外曳光彈和箔條彈的誘餌發射裝置、電子戰設備、雷達告警、幹擾和欺騙組合係統等。它們用假目標將來襲導彈引開,或進行電子幹擾使其探測元件失靈。還裝備有魚雷防禦係統。
航空母艦上的電子設備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以至有人又稱它為“海上電子城”。為了及早發現海上目標和空中目標,引導艦載機作戰及為艦上導彈提供目標數據實施攻擊,航空母艦上裝備多種雷達,如對海警戒雷達、對空警戒雷達、飛機空中交通管製雷達、飛機著艦雷達、導航雷達等。其發射機達80部,接收機約150部,雷達天線約70座。為了探測敵方潛艇,航空母艦上裝備有性能優良的遠程、中程和近程聲納。
航空母艦上的無線電通信設備十分完善,無線電台達100多部,可方便地進行內部聯絡及對岸、對艦通信。現代航空母艦還廣泛采用衛星通信,衛星通信距離遠、容量大、可靠性高,對於經常遠離本土在大洋上活動的航空母艦群來說,是十分適合的。
為保證航空母艦在海洋上的航行安全,艦上裝備有高精度導航係統。導航係統能隨時提供精確的艦位,以便為雷達、聲納、艦載機、導彈及其他武器係統提供精確調整數據。航空母艦上裝備的導航儀有慣性導航儀、衛星導航儀、無線電導航儀,以及專門為艦載機導航的空中戰術導航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