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數據係統是現代航空母艦普遍裝備的核心設備之一。通俗地說,它是一個以中、小型高速電子計算機為核心而形成的由情報搜集係統、數據處理和顯示係統、通信及數據傳遞係統組成的作戰係統。它可以及早發現敵方目標,自動搜集、處理並顯示各種情報數據,如目標的方位、距離和速度,快速計算出戰鬥所需數據供指揮員判斷和下達作戰命令。美國“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因裝備有作戰數據係統,可同時對付數百個不同方向的來襲目標,在敵方“飽和攻擊”下也能保證自身的安全。
航空母艦艦體巨大,故所載飛機和各種武器裝備的種類繁多且數量龐大,但它的航行速度依然很高,一般為30~35節,相當於普通客輪航速的3~4倍。這樣的龐然大物能在海上高速航行的主要原因,除其艦型設計十分考究外,主要是它的動力裝置功率大,如“企業”號航空母艦的總功率達21萬千瓦,這與一座中等城市廠礦企業所需的動力相當。艦上的總發電量也近2萬千瓦,用電量也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
在現代海軍艦艇中,無論是噸位、體積、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航空母艦均居首位。正是因為它目標巨大、造價昂貴,當然也就成了敵方導彈和各種武器攻擊的重點目標。為充分發揮強大攻擊力並保證自身安全,航空母艦一般都不單獨行動,而與幾艘、甚至十幾艘其他艦艇,如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及其它輔助船隻一起編隊航行。
二、在冒險中誕生
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誕生至今雖有70多年的曆史,但為了它的誕生,勇敢的先驅者們卻也經曆了10多年的艱苦探索;而飛機能在軍艦上成功地起飛與降落是它問世的前提。
早在1903年12月17日,萊特弟兄乘坐他們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飛機”進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飛行表演,並成為美國首次飛行器載人的成功飛行。此次飛行使飛機繼載人氣球之後,再次引起了軍界關於能否將飛機用於戰爭的思考與爭論。雖然當時飛機的性能還較差,但已可用於執行空中偵察、校正炮火射擊,並從空中進行掃射等軍事任務。一些人已認識到飛機作為陸戰武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因飛機航程較短,有些人,特別是海軍部的某些決策人物認為飛機不可能用於海戰。
當許多人堅持認為飛機隻是陸戰兵器的時候,一名叫克萊門特。艾德爾的法國人寫了一本名為《軍事飛行》一書。他在書中指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的一些條件,認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飛、降落需要有一個寬敞平坦的飛行甲板,要有甲板升降機、機庫和島式上層建築。他還指出,在軍艦上降落飛機,要求軍艦本身具有較高的航速。可以看出,這本著作獨具慧眼地從幾個重要方麵指出了未來航空母艦的發展方向,為航空母艦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軍事飛行》一書問世前後,美國海軍曾有人提出讓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起飛的設想,但遲遲沒有行動。倒是德國人的一項“快速郵件傳遞”試驗促成了美國人把飛機用於海戰的嚐試。當時一份報紙刊出消息說,德國人準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在德國漢堡至美國航線上航行的一艘德國郵船前甲板上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美國人對此十分警惕,懷疑德國當局以郵政作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於是,美國很快任命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上校為飛機從軍艦上起飛試驗的總負責人。
錢伯斯是位不怕困難、勇於實踐的人。他設法從出版商約翰·巴裏·瑞安那裏得到1000美元的資助;又說服了飛機設計師格倫·H·柯蒂斯和民間飛行員尤金·依利,得到了他們給予幫助的許諾。於是,具有曆史意義的飛機在軍艦上起飛與降落的試驗正式開始了。
1910年11月的一天,美國東海岸的一處海灣裏,輕巡洋艦“伯明翰”號,靜靜地停泊在風平浪靜的海麵上。水兵們正在進行一次大膽的試驗——讓飛機從軍艦上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