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駕駛員在機械人員的簇擁下走向飛機的時候,觀看的人們都為他捏著一把汗,一個個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這位參加試飛的飛行員名叫尤金·依利,是被美國海軍雇用的民間飛行員。
飛機發動起來了,螺旋槳越轉越快,人們的心跳也在加快。飛機啟動了,慢慢向前滑跑,速度不斷加快。可是,當飛機滑完26米長的跑道以後,並沒有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離開艦身,升上天空,而是出現了讓人瞠目結舌的險情。由於飛機滑跑距離太短,速度不夠,升力不足,雖然飛機離開了艦身,卻沒有飛上天空,而是晃晃悠悠地向黑黝黝的海裏栽去。觀看此景的人群中有人驚叫起來,有人雙手撫胸緊緊閉上了眼睛。看來,一場災難就要發生!
就在飛機紮進海裏的一瞬間,沉著的尤金·依利巧妙地操縱飛機尾水平舵,把飛機拉了起來。在人群中一片讚歎唏噓聲中,這位勇敢的飛行員又操縱飛機向前飛行了3千米,在海灣附近的一個廣場上著陸了。當這一消息傳來時,觀看的人群中又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在這次震驚世界的試飛之後兩個月,美國海軍又進行了一次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在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的後主甲板上,水兵們鋪設了一條長36米的木製跑道。這條跑道一反常規,在平整的跑道上麵卻橫著一道道繩索。知情的人能夠知道,這些障礙物是特製的,每隔一米,橫方向裝一根繩索,繩的兩端拴著沙袋。這裏的奧妙,隻有設計者和試驗者們才明白。
還是那個進行起飛試驗的駕駛員尤金·依利,從附近的機場駕駛飛機起飛。當到達巡洋艦上空時,他操縱飛機對準跑道,呼嘯著俯衝下來。在人們的驚呼聲中,飛機著艦了。隻見飛機著艦後,機身下裝著的一個鉤子,鉤住了一道道繩索,拖著沙袋向前滑跑。因飛機被繩索和沙袋拖住,阻力增大,滑不多遠就停下來了。
以上兩次試驗的成功,證明了飛機是可以從軍艦上的特製的跑道上安全地起飛和降落的。目睹這些成就,美國國會同意撥出專款作為海軍航空事業費。從那時起,英、法、日等國家也競相試驗,先後都試驗成功了。
飛機作為一種新式兵器用於陸戰是成功的,能否用於海上作戰呢?人們自然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可是當時在陸地機場起飛和降落的飛機,因航程很短,隻能在沿岸活動,不可能參加海戰。各國海軍為了能使飛機用於海戰,提出了兩種設想:一種是將大型艦船經過改裝,設置飛行甲板,供陸地飛機在軍艦上起飛和降落;另一種是改變飛機的構造,使之能在水麵上起飛和降落。1910年美國的試驗,證明了前一種設想是可行的。與此同時,也進行了後一種試驗,在飛機上安裝浮筒,使飛機能在水麵起飛和降落。這種試驗也取得了成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一些國家海軍中,出現了一批用來安置和吊放水上飛機的軍艦和輸送船。這些艦船一般可裝載4~10架水上飛機。飛機起飛時,先用吊杆將飛機吊放到水麵上,然後再在水麵起飛。降落時,飛機也先降落在水麵,再用吊杆將飛機吊到艦船甲板上。因為飛機在水麵起飛降落,受海浪影響大,飛機在甲板上吊放,操作很麻煩,也很不安全,這就使得各國對建造可供飛機直接起落的艦船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三、嬰兒期的航母
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後,各國海軍對研究飛機用於海戰的興趣越來越大,先後開始對軍艦和商船進行了改裝。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木製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前麵的木製跑道供飛機起飛用,後麵的木製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樣,飛機就可在艦上同時起飛和降落。當時這艘改裝後的巡洋艦叫“飛機搭載艦”,是最早出現的用舊軍艦改裝成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同年7月,從這艘軍艦上起飛的飛機,轟炸了德國的一個空軍基地。
不久,英國又把一艘正在建造的客輪“卡吉士”號,改裝成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它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即起飛和降落甲板是連在一起的,飛行跑道更長了,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也方便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