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於航空母艦的使用產生了爭論。美國駐歐陸軍航空兵司令威廉·米切爾,堅持“空軍製勝論”的觀點,認為“空軍的出現,使其他軍種都成了過時的東西,它將進而取代海軍、陸軍……”並認為,“從陸上起飛的一支優良的空軍能控製所有海區,而海上的艦隊,不論有沒有配屬飛機,都不可能爭奪空中霸權”。美國海軍中的航空母艦製海觀點的支援者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他們為了證明航空母艦的作用同意米切爾進行的航空兵轟炸軍艦的試驗。1921年6月21日,米切爾用7架飛機對2.25萬噸的一艘大型軍艦進行編隊轟炸,一舉擊沉該艦。海軍航空兵的猛烈突擊威力得到了有力的證明。目睹這一切,幾個在場的海軍軍官激動地流下了眼淚。這一試驗有力地證明,大型戰艦,如,戰列艦,必須有空中的掩護,而這一掩護隻有航空母艦來擔任。於是,1921年8月10日,美國建立了第一個海軍航空局,1922年,首先將一艘運煤船改裝成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蘭利”號。接著,兩艘戰鬥巡洋艦改成為航空母艦,1927年編人現役,同年,批準新設計建造了一艘1.45萬噸的航空母艦“漫遊者”號。日本也在1922年底,新造了一艘“鳳翔”號航空母艦。這是世界上第一艘不是用舊船改裝而是專門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這艘航母已初步具有現代航母的樣子。例如,它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很小,且位於右舷。該艦排水量隻有7000多噸,長160多米,航速25節,能攜帶飛機21架。
1921~1922年,美、英、日、德、意等國在華盛頓共同製定了一個關於限製戰列艦總噸位的協定,這一協定促進了航空母艦的發展。因為各國並未按協定銷毀多建造的戰列艦和巡洋艦,而是著手將一部分改裝為航空母艦,同時也有的國家將快速運輸船改裝成航空母艦。到1930年前後,美、英、日、法等國先後改裝成一批航空母艦。這批航空母艦與以前製造的航空母艦“鳳翔”號相比,噸位和裝載飛機量都增加了好幾倍,航速也增加了好多。一般排水量為10000~40000噸,航速為20~34節,續航力為1200~3000海裏,飛行甲板長為130一270米,艦寬為21~35米。由於那時飛機的重量和體積較小,航空母艦一般能裝載飛機20~90架,還裝有37~203毫米口徑的火炮10~25門。
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各國海軍對航空母艦的建造、特點和使用要求等,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美、英、法等國,從1935年起,結束了用舊軍艦和商船改裝航空母艦的曆史,繼日本之後進人專門設計、建造新型航空母艦的階段。一些新造的航空母艦的各項性能有了較大的提高,艦載機能完成偵察、掩護、魚雷攻擊、校正火炮射擊等多種任務,能遠離本土,到遠洋去作戰。
四、少年早成——二戰中大展雄威
從美國飛行員尤金·依利第一次駕機從軍艦上起降成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30年間,航空母艦作為一個新艦種,在世界範圍內的幾次造艦狂瀾中,無論數量方麵還是戰術技術性能方麵都有了可喜的進展。但是,這種以艦載機為主要攻擊力量的新型軍艦對傳統海戰模式的潛在衝擊力,作為現代大型艦群編隊所具有的強大攻防能力,人們卻是經過了一個不短的曆史過程才逐漸認識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哲學家常說的一句話。航空母艦在近現代海戰中的地位,也是經過多次實戰才逐漸確立的。鑒於艦載機不能快速升空作戰而使“光榮”號航空母艦被擊沉的教訓,英國皇家海軍於1940年11月,以航空母艦編隊主動襲擊意大利的海軍基地塔蘭托港。盡管意大利人已有準備,以猛烈的高射炮火力進行抵抗,但意大利的新型戰列艦“利托裏奧”號、“加富爾公爵”號和“杜利奧”號終於在英國艦載機兩波次攻擊下,被擊沉擊傷,使意大利海軍實力損失過半,而英國的損失隻是2架“劍魚”式飛機和11條魚雷。成功地襲擊塔蘭托港被人們作為典型戰例所引用,並認為是航空母艦在近代海戰中初露鋒芒。
當然,更為舉世震驚的航空母艦編隊攻擊戰,還是“偷襲珍珠港”事件。1941年11月22日,日本海軍中將南雲忠一指揮著一支龐大的航空母艦編隊偷偷向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進發。這支艦隊以6艘大型航空母艦為核心,由2艘快速戰列艦、1艘輕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組成警戒部隊,由3艘潛艇組成先遣巡邏部隊,由8艘油船組成補給部隊——在通往珍珠港航線上的約定海區給艦隊加油,於1941年12月7日晨7時,成功地襲擊了珍珠港,從而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日本用6艘航空母艦以兩波次共計254架艦載機進行攻擊,擊沉擊傷美國太平洋艦隊的94艘軍艦,其中包括8艘戰列艦——幾乎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全部主力艦,擊毀美國飛機389架,並使美國官兵傷亡近4600人。而日本方麵隻損失9架戰鬥機、15架俯衝轟炸機、5架魚雷機和55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