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海上堡壘——航空母艦(2)(2 / 3)

日本海軍的這次偷襲行動及其航空母艦編隊突襲成功的巨大戰果震動了全世界!

從兵器發展的角度看,有人稱“珍珠港事件”是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裏程碑”。當然,所謂“裏程碑”,並非指航空母艦本身在此次戰鬥中有什麼突變,而是指航空母艦自身所具有的巨大潛在威力得到了展現,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模式,也使人們的主觀認識產生了飛躍。因此,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發展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還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就將3艘豪華郵船改裝成“大鷹號”、“衝鷹”號和“雲鷹”號輕型航空母艦。這些航空母艦的航速21節,各載機30架。接著,日本又將2艘郵船改建成“飛鷹”號、“隼鷹”號航空母艦,並於1942年編人艦隊。其排水量24140噸,載機53架。這些艦是日本第一批把煙囪裝在上層建築上的航空母艦,煙囪呈26度斜角外伸,使煙塵不會漂到甲板上。1941年,日本建造了一艘新型航空母艦“大風”號,排水量29300噸,航速33節;能搭載53架飛機和21架飛機的備件,該艦1944年編入艦隊。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進展,日本開始由改裝航空母艦變為直接建造航空母艦,而且造艦計劃也愈來愈龐大。陸續提出建造2艘“飛龍”級、5艘“大風”級和13艘“雲龍”級航空母艦的計劃。但因其工業潛力被戰爭消耗殆盡,從而遠未能實現其造艦計劃。

而美國對於建造航空母艦更為狂熱,幾乎動員了全國所有的造船力量來建造航空母艦。至二次大戰行將結束的1945年初,美國在役的航空母艦已有52艘,正在建造的還有18艘。

戰爭的需要刺激了航空母艦的生產,使其數量劇增,而大量造艦又導致了航空母艦性能的提高和新艦型的不斷湧現。二次大戰中設計建造的重型航空母艦,如“愛塞克斯”級,滿載排水量達36380噸,艦長256.8米,航速33節,載機85~100架;又如“中途島”級,滿載排水量61000噸,航速33節,載機75架。這些重型航空母艦用於攻擊水麵艦艇、潛艇及陸上目標,顯示了巨大威力。二次大戰中,英國建造的輕型航空母艦“巨人”號,滿載排水量18500噸,航速23.5節,載機35-50架;美國建造的輕型航空母艦“獨立”級,滿載排水量13000噸,航速33節,載機45架。這些輕型航空母艦在擔任艦隊防空、反潛的任務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他國家在二次大戰中也建造了不少新型航空母艦。到二次大戰結束時的1945年,各國改建和新建的航空母艦總數已超過200艘。

為保衛海上交通線,對付德、意等國的潛艇及水麵艦艇的襲擊,盟國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建造了一批特殊航空母艦——載機商船。這是一種裝有簡單甲板的油船或糧船,可搭載3—4架飛機。當時,此類載機商船約有20艘,共參加了4000多個航次的航行。在這麼多的航行中,載機商船雖不曾擊沉過德國的潛艇或水麵艦艇,但它們卻使敵方艦艇襲擊商船隊的企圖未能得逞,可說是出色地完成了護航任務。在二次大戰後期,有些國家還發展了一些“夜戰航空母艦”,還有人醉心於建造“冰製航空母艦”。有些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進行了“潛水航空母艦”的研製工作。這些新艦種的研製或嚐試,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艦載機在海戰中的巨大作用,也反映了軍事科學和軍事工業在戰時的活躍情形,其中“潛水航空母艦”確是一個有前途的新型航空母艦。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載機真可謂“雄鷹展翅”,在海空立體戰中抖盡了威風。但是,技術進步需要相應的觀念更新,陳舊的觀念不但會阻礙技術進步,而且也會使先進的技術裝備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龐大的航空母艦編隊取得偷襲珍珠港勝利的日本軍界上層人物,並未從勝利中真正認識到航空母艦在現代海戰中的潛在威力,他們頭腦中的“巨艦大炮主義”仍是根深蒂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海軍將一直泊藏在柱島基地的7艘巨型戰列艦當作“看家老本”,而完全沒意識到,在最後決戰時刻,它們根本起不了這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