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夏、商、西周(1)(2 / 3)

■堯舜禪讓

傳說在黃帝之後,出了三位非常出色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是堯、舜、禹。

堯在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時,待人非常和氣,大家和他共處時都感到如春風拂麵。人們見到他時,總是見他忙忙碌碌,為大家辦事,一點也不懈怠。這樣一年年過去了,堯漸漸老了,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別人,讓自己度過一個清閑的晚年。

他聽說許由是個有才華的人,就想傳位與他,於是派使者去找許由。但許由一心想在深山隱居,無意功名富貴,一聽到使者的話,就跑掉了,還到河邊去洗耳朵。

有一天,堯召集四方的部落首領商量由誰來繼承他的地位,沒想到,眾諸侯全都認為舜可以成為堯的繼承者。堯不知道舜是什麼人,就說:“既然你們覺得舜那麼好,就把他的情況向我介紹介紹吧。”於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談起了舜的經曆。

原來,舜的父親為人非常糊塗,所以得了一個瞽叟(音gǔ 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的諢號。舜的生母早就去世了,後母生了個兒子,名叫象。母子兩人對舜非常不好。舜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卻能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受到鄰裏的一致稱讚。

堯聽了大家的話,覺得舜這個人真是個孝子,堪稱世人的表率。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舜為妻室,並派舜到各地去與人民群眾一起勞動,試一試他的才能。

那時候,舜已經三十多歲了,而娥皇、女英連二十歲都不到,但他們的日子卻過得挺和美。舜結婚以後,與兩位妻子到曆山腳下耕田,又去雷澤岸邊捕魚。那裏的風俗不好,人們常常為了一些事情而朝吵暮鬧,誰也管不了他們。舜一到那裏,就用德行教化群眾。從此,那裏的人們互相謙讓,再也不爭來吵去了。

舜還到黃河沿岸去製造陶器。那裏的人們不安心工作,所製造的陶器非常粗劣,而舜製造陶器時總是一絲不苟,一點也不敢馬虎。那些製陶器的人非常佩服舜,就把他當成學習的榜樣,所以黃河沿岸產的陶器全是精美之物,揚名天下。

由於舜每到一地,都能影響、帶動一批人。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之後就形成村落,兩年之後發展成為城鎮,三年之後竟然具有城市的規模。舜的威望也越來越大。

舜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回家去了。堯知道舜確實有才能,非常高興,就為他蓋了一座糧倉,分給他很多糧食和牛羊。象見舜得到那麼多好東西,非常嫉妒,就與父母一起商量,想害死舜,吞沒他的財產。

有一次,瞽叟叫舜去修補糧倉的倉頂。當舜踩著梯子爬上倉頂時,瞽叟竟然把梯子撤了,還在下麵放了一把火,想把這個兒子活活燒死。幸虧舜帶了兩頂遮太陽用的鬥笠。他一隻手拿著一頂笠帽,飛快地跳了下來。舜平安地落在地上,一點事兒都沒有。

瞽叟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在幾天之後又派舜去挖井,等到舜挖得很深時,就用泥土、石塊將井填平。可是舜早就料到父親可能暗害他,就在井底挖了一條斜道,在父親、弟弟忙著填井時,從斜道挖開一個出口,逃命去了。

象以為舜這一次肯定難逃一死,就想去霸占兩位嫂嫂。他跑到舜的房間,拿起一把瑤琴,高高興興地彈奏起來。正在這時,舜回來了。象大吃一驚,隻得說道:“哥哥!我是多麼思念你呀!”舜念起兄弟之情,原諒了象。

堯聽了有關舜的故事,覺得舜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賢才,就將位子讓給舜,這種領袖交替的形式被人們稱為“禪讓”。舜做了部落聯盟首領後,恪盡職守,並提拔“八愷”、“八元”等人才,幫助他處理政務。“八愷”、“八元”是十六位賢士,他們成為舜的輔佐之臣後,沒有辜負舜的信任,幹得非常出色。

過了幾年,堯死了,舜想把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各部落首領都不同意。舜隻好繼續待在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上,為民造福。

■大禹治水

在堯執政時期,黃河流域總是出現大洪水。人們的生命財產往往被洪水吞沒,黃河兩岸的居民非常痛苦,企盼堯能派一個治水英雄來幫助他們。

堯召開會議,商討治水的事情。大家一致推薦夏後氏的部落首領鯀來治水。堯雖然對鯀不大放心,但一時之間又找不到其他的能人,也隻好同意了。

鯀用了9年的時間治水,他隻知興建堤壩,采取“堵”的辦法對待洪水。結果,黃河的水勢不但沒有遏製住,反而更加嚴重,甚至衝垮了大堤,使更多的人喪身洪水之中。

那個時候,堯已經把位子禪讓給了舜。舜見鯀越幹越糟糕,簡直是在勞民傷財,就把他貶到羽山。後來,他又覺得這種處罰太輕了,幹脆派人殺了鯀。

鯀死了之後,舜又開始尋找新的治水人才。他挑來選去,卻選定了鯀的兒子禹。禹接受任務後,到黃河兩岸進行實地考察。他認為,要想治服洪水,必須改變本部落治水的老辦法,而采用疏通河道的策略,讓波濤洶湧的洪水東流入海。

禹帶領助手伯益、契、後稷,跑遍了黃河岸邊,隻要發現一個地方存在隱患,就到各個部落找人來開渠排水。每當修建大渠的時候,他不但指揮施工,而且參加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在施工過程中,有時候需要挖山掘石。禹帶領人們,沒日沒夜地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