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明朝(6)(2 / 3)

當時,中國人不信西方的天主教,朝廷也不支持西方人來明朝傳教。利瑪竇傳播科學知識,主要是為了方便傳教。他認為皇帝不支持,他在中國的傳教就很難擴大。

後來,利瑪竇請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麵前幫他說話,他自己也到北京去了。通過宦官馬堂,送給明神宗聖經、聖母圖,還有幾隻新式的自鳴鍾。明神宗不懂得聖經,也不知道聖母是什麼人。但是對新式自鳴鍾,倒很感興趣,命令馬堂把利瑪竇帶進宮來。

明神宗接見利瑪竇的時候,問他是何方人氏。利瑪竇本來是意大利人,因為鄭和七下西洋,明朝與西洋各國交往密切,他為了自我炫耀,就說是大西洋國人。有人一查萬國地圖,找不到什麼“大西洋國”,就懷疑利瑪竇來曆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攆走。但是明神宗不聽這個意見,倒賞賜給利瑪竇一些財物,並允許他在北京傳教。這樣,利瑪竇就經常同朝廷官員接觸了,他的傳教活動也在北京擴大開來。

過了幾年,徐光啟考取了進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了文職官員。聽說利瑪竇也早已到了北京,很高興,他認為學習西方的科學,對國家富強有好處,就決心拜利瑪竇為師,向他學習天文、數學、測量、武器製造各方麵的科學知識。

有一次,徐光啟到利瑪竇那兒去學習。利瑪竇跟他談起,西方有一本數學著作叫《幾何原本》,是古代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寫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很不容易用漢文把它翻譯過來。

徐光啟說:“這本書這麼好,隻要你肯指教,我一定要把它翻譯成漢文。”打那以後,徐光啟每天下午一離開翰林院,就趕到利瑪竇那兒,跟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利瑪竇講述,徐光啟翻譯記錄。那時候,還沒有人譯過國外數學著作,要把原著準確地翻譯成漢文,確實難度很大。徐光啟整整花了一年多時間,逐字逐句,反複推敲、修改,常常是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終於把前六卷《幾何原本》翻譯完成。

除了《幾何原本》之外,徐光啟還跟利瑪竇和另一個西方傳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譯過測量、水利方麵的科學著作。後來,他又在研究我國古代曆法的基礎上,吸收了當時歐洲在天文方麵的最新科學知識,對天文曆法的研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徐光啟研究科學是多方麵的。父親病死那年,他回到上海守喪。這年江南遭了大水災,莊稼全被淹了。水退下去以後,農田上顆粒無收。他就幫助老百姓從福建引來一批甘薯秧苗,要大家栽種,自己在荒地上帶頭試種,過了不久,長得一片蔥綠,十分茂盛。後來,他特地編了一本小冊子,推廣種甘薯的辦法。本來隻在福建沿海種植的甘薯就移植到江浙一帶來了。

徐光啟不僅研究科學,對國事也非常關心。一次,徐光啟提出練兵的主張,得到明神宗的批準,徐光啟滿懷希望,決心練好新兵,加強國防。不料朝廷各部門腐敗透頂,練兵衙門建成以後,徐光啟要人沒人,要餉沒餉,急得團團轉。好不容易要來一點兒軍餉,就到通州檢閱新兵,誰知七千新兵大多是老弱殘兵。他大失所望,隻好請求辭職。

明神宗死後,他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著病死,神宗的孫子朱由校即位,就是明熹宗。明熹宗執政後,又召徐光啟進京。徐光啟複官後,見後金對明朝的威脅越來越大,又竭力主張要多造西洋大炮。兵部尚書卻極力反對,為此,他們之間爭執不休,矛盾很大,結果徐光啟被排擠出朝廷。

徐光啟辭官回鄉時,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他本來對研究農業科學很有興趣,回到家鄉後,又在自己的田地上,親自參加勞動,做一些試驗。後來,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部著作,叫做《農政全書》。

■宦奸魏忠賢

“萬歲爺”是封建社會皇帝的專有稱謂,王公貴族有時被稱為千歲。作為一個太監,能被稱為僅次於皇帝的九千歲,這在中國曆史上恐怕隻有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賢一人曾經做得到。

魏忠賢,河間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20多歲的時候,他因為賭博欠了一身債,最後被逼得走投無路,索性自行閹割進宮當了太監。

魏忠賢入宮後,結識了內宮總管太監馬謙,去管理化妝品,他憑借權力,用化妝品結交了不少宮女。他看到朱由校(後來的明熹宗)對奶媽客氏的感情十分深厚,就千方百計地去向客氏獻殷勤,和客氏結成了名叫“對食”的假夫妻,客氏於是也經常在朱由校母子麵前不斷替他說好話。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魏忠賢倚仗皇帝的寵信,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從此開始了七年亂政活動。

不久,魏忠賢獨掌了司禮監,攫取要職後,魏忠賢先是盡量博取皇帝的歡心,引導皇帝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不理朝政。魏忠賢發現熹宗有一個特殊的癖好,喜歡自己躲到一邊,製作工藝品。他就利用了這一點,每逢皇帝製造樓閣亭台等,做到最高興時去奏事,皇帝就會不耐煩地說:“你都看著辦吧,怎麼辦都行!”這樣一來,許多事都可以不奏報,魏忠賢的旨意就成了皇帝的旨意,後來,皇帝又讓他掌管東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