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明朝(6)(3 / 3)

控製了皇帝之後,魏忠賢便大力結交朝臣,安插親信,迫害異己。對於魏忠賢所為,皇帝不管,群臣不敢言。

魏忠賢在全國各地的黨羽,想盡各種辦法討好他,浙江巡撫潘汝禎竟想出了為魏忠賢建生祠的“高招”,接著群起效尤,應天建祠虎丘,杭州建祠西湖畔,雄居嶽飛祠上,薊遼、延綏、大同、京師各門等,到處都是魏忠賢的生祠。對於不肯建生祠,不肯拜祭,不肯為他作頌文的人,魏忠賢都找借口殺戮,以此作為衡量天下人心的分量。

有一次有個官員稱魏忠賢是“九千歲”,這可把他樂壞了,重賞了這官員,魏九千歲的稱號一下子在全國傳開了,連老百姓都知道有一個九千歲,就比皇帝小一點。

魏忠賢這樣黑暗的統治早就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滿,左副都禦史楊漣看在眼裏,十分氣憤。於是他上書彈劾魏閹24大罪狀,而且每個罪名下都有事實作證。但這份奏章卻很快傳到魏忠賢的司禮監。魏忠賢看到這奏章,立刻召集宮內的心腹,又將客氏請來,密謀了半天,然後分頭行動。

魏忠賢和客氏急忙趕到皇帝麵前,假意哭訴他們對皇上的忠心,表示要辭去東廠的職務,以免楊漣等人攻擊,客氏又在旁屢進讒言。熹宗果然不辨真偽,下令嚴責楊漣。

有了皇帝的允許,魏忠賢立刻吩咐手下爪牙去逮捕楊漣、左光鬥等人,一片腥風血雨,共有數百名大臣被牽連。

楊漣和左光鬥被關在東廠監牢裏,身受數次酷刑,但他們始終不肯認罪。他們相信魏忠賢一定會有報應的,魏忠賢等人想方設法折磨楊漣、左光鬥,發泄自己的仇恨,最後又凶殘地將他們殺害了。

正當魏忠賢權勢熏天時,23歲的熹宗突然死去,朱由檢(崇禎)繼位,朱由檢深知魏忠賢是個大奸臣,所以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罷了魏忠賢的官,趕出京城,並把他的心腹黨羽一個個都殺了。這真是大快人心。

魏忠賢控製明朝長達7年的日子終於走到了頭,在走到阜城(今屬河北)後,上吊自殺。這個鼎鼎大名的大奸宦永遠遭到人民的唾棄。

■葛賢痛打稅監

明神宗朱翊鈞貪財如命,追求享樂生活,把國庫揮霍一空後,就向民間搜刮,不放過任何機會聚斂錢財。

這個時期,農業生產和手工業逐步發展,東南沿海的商業也日漸繁榮。在蘇州,絲織業特別發達,家業較大些的織機戶紛紛開設工場,雇用織工,城裏的織工總共有幾千人,資本主義已在這裏出現了萌芽。

這種商業城市的繁榮情況,使明朝統治者認為有利可圖。為了榨取更多錢財,明神宗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開始派一批宦官到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去收稅,這種宦官就叫做稅監。稅監不但征收大量的苛捐雜稅,還乘機敲詐勒索,坑害百姓。

萬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派稅監孫隆到蘇州征稅,孫隆當過蘇杭提督織造,熟悉蘇州絲織業內情。他一到蘇州,就跟當地地痞惡棍勾結,在蘇州城各處設立關卡,凡是經過關卡的綢緞布匹,都要征收重稅。商販交不起稅,就不敢進城做買賣。

這一年,正好又碰上一連兩個月陰雨,許多桑田被淹沒,機戶隻好停工。在這種情況下,孫隆一夥還要向機戶收稅,規定每台織機收稅銀三錢;每匹綢緞,收稅銀五分,這樣,許多織造工場隻有關閉,甚至破產,織工也就失業了,弄得民憤很大。

有一天,織工葛賢路過葑門,見到孫隆手下的幾個稅棍,正在圍打一個賣瓜的農民。葛賢一打聽,才知道那瓜農挑瓜進城,經過稅卡時,稅棍逼他交稅,交不出就搶他的瓜;等瓜農賣了瓜,買米出城的時候,稅棍又搶他的米頂稅銀。瓜農不答應,就遭到稅棍的痛打。

葛賢平常對稅監的強盜行為早就窩著一肚子氣沒地方出,看到眼前的情景,怒火中燒,再也忍不住了,他揮動他手裏的芭蕉扇,高聲呼喊:“打這些惡棍!”路邊的群眾一呼百應,像潮水一樣湧到葑門稅卡。

稅棍黃建節見勢不妙,想奪路逃跑,但他已在群眾的重重包圍之中,群眾起亂石、瓦片向黃建節扔去。這個作惡多端的惡棍,被亂石當場打死。

這時候,人越聚越多,群情激奮。葛賢看到大夥打死了黃建節,知道事情鬧大了,就和群眾一起,到玄妙觀開會商量。大家一不做,二不休,推舉葛賢等二十多人當首領,找稅監孫隆算賬。

葛賢和眾人商定了行動步驟和聯絡暗號等,分成六隊,每隊由一人帶領,以搖芭蕉扇為號,一路浩浩蕩蕩,殺向蘇州稅監衙門,捉拿孫隆。一時間,呐喊聲震天動地,孫隆嚇得戰戰兢兢,從後院牆爬了出去,逃到杭州去了。

由於織工的反抗聲勢浩大,並得到了市民的擁護,蘇州知府朱燮元被迫宣布撤銷新加的各項稅收,抗稅鬥爭以織工的勝利而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