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李鴻章奉命乘船到日本談判。與日本的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戊戌變法
《馬關條約》簽訂以後,西方列強加快了瓜分中國的步伐,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清朝政府中慈禧專權,光緒軟弱,清政府昏庸腐敗,使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整個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康有為得知《馬關條約》的部分內容,與梁啟超商議後,連夜奮筆疾書,起草了一封長達1.4萬多字的上皇帝書。當時,有1300多位舉人在萬言書上簽名。1895年5月2日,千名舉子來到都察院門口,遞送萬言書,反對《馬關條約》的簽訂。這便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
之後,康有為又寫成上皇帝的第三書和第四書。光緒帝看了第三書,頗覺得符合清朝需要。於是,維新派開始取得光緒帝的支持。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命令,宣布變法。因為這一年是舊曆“戊戌年”,所以這次變法又叫“戊戌變法”。變法開始後,一份接一份詔書向全國頒布,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麵內容。
六月,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後,授他為總理衙門章京行走,實為光緒帝的顧問。七月,光緒帝召見梁啟超,派他主持譯書局,負責翻譯外國書籍。九月,光緒帝提拔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為軍機處章京。在這批新生政治力量的操作下,在短短幾個月裏,一共頒發了110多道新政措施。
變法的內容主要有:裁減政府多餘人員;廢除旗人的寄生特權;設立農工商局,獎勵農工商業;改革財政製度,辦國家銀行,編製預決算;修建鐵路,開采礦產,興辦郵政;裁汰練營兵將;廢除八股;開辦京師大學堂;獎勵發明創造和著作;提倡廣開言路;準許自由辦報刊和上書建議等等。
這些措施雖然沒有一件提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改革,但是它帶來了除舊變新的氣象。
隨著維新運動的日益高漲,維新派的新政措施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而且矛盾越來越尖銳。中央與地方的腐敗官吏紛紛聯合起來,抵製新政。除湖南巡撫認真執行外,其他的總督、巡撫相互推諉,彼此觀望,使新政難以推行。
為了防止維新派利用變法掌握大權,也防備光緒皇帝利用變法把各省實力人物拉過去,慈禧逼著光緒皇帝連著下了三道命令:一是罷了翁同龢的官;二是讓新任命的二品以上官,麵見太後謝恩;三是派慈禧心腹榮祿到天津當直隸總督,掌握天津一帶的兵權。這樣慈禧掌握用人大權和兵權。
9月1日,光緒帝一怒之下,將禮部尚書懷塔布等6名官員撤職。身居頤和園的慈禧太後是容不得光緒如此做的,便與握有重兵的榮祿策劃政變活動。不久,榮祿秘調聶士成的軍隊進駐天津,又命董福祥的甘軍駐紮北京城西南的長辛店,作好政變的準備。
9月14日,光緒帝進頤和園向西太後請安,察覺西太後有變。隨即召見楊銳,命他與康有為設法挽救大局。眾人商議之後,想拉攏袁世凱誅殺榮祿,保衛皇帝。
袁世凱是榮祿手下的新建陸軍首領,是個心計多端善於見風使舵的人。9月18日譚嗣同冒死前去見袁世凱,並試探問:“你對皇帝印象怎樣?”袁說:“當今皇上是從未有過的賢明君主。”
然後譚嗣同誠懇地說:“現在皇帝大難臨頭,隻有你有能力救他。”袁正顏厲色地說:“營救皇上,我也有責任!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萬死不辭!”譚說:“隻有殺掉榮祿。”袁說:“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一樣,有什麼難的?”
譚嗣同放心走了,但是袁世凱明白掌權的還是皇太後,他相信這次爭鬥最終還將是慈禧占上風,於是便向榮祿告密。榮祿聽後臉色驟變,立即去頤和園將情況稟報慈禧。
9月21日清晨,慈禧闖入紫禁城,痛斥光緒帝後,將其軟禁於中南海,自己臨朝聽政。並調兵300名,關閉京師的9個城門,停運京津鐵路,發出通緝令,大肆搜捕維新派和傾向維新的官員。新變法自此失敗。這次變法從宣布變法到變法失敗僅103天,因此又叫“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失敗後不久,譚嗣同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一起英勇就義了。後來人們稱他們是“戊戌六君子”。
■義和團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致使各帝國主義在中國瘋狂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它們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大量的割地、賠款使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