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清朝(10)(3 / 3)

敢死隊員們臂纏白布,腳穿黑膠鞋,手持武器,士氣高昂。預定時間一到,小螺號吹響,在黃興的率領下,敢死隊員們直撲兩廣總督衙門。黃興率領數十人,衝出大堂,但兩廣總督張鳴岐早已翻牆逃跑。

黃興一把火燒了總督衙門,帶隊去攻打清軍督練公所。在東轅門外,和清軍水師提督李準的軍隊相遇。雙方激戰,衝在最前麵的林時爽中彈身亡,林覺民受傷。黃興右手兩根指頭被打斷,仍然堅持指揮戰鬥。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敢死隊傷亡慘重,起義以失敗告終。

起義失敗後,黃興負傷逃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被捕殺的約有100多人,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麵收葬於廣州東郊黃花崗,曆史上將這些死難的革命黨人,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次起義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這是革命黨人發動的第十次武裝起義,雖然起義失敗,但極大地振奮了廣大群眾的鬥誌,成為辛亥革命的前奏。

■武昌起義

受革命衝擊的清政府,加速了賣國的步伐,企圖以討好資本主義國家來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公元1911年5月,清政府頒布一道鐵路國有令,把民辦的川漢、粵漢兩條鐵路的建築權收回。然後,把它們抵押給英、德、法、美四國銀行團,換取鎮壓民眾起義所需的經費。

這種出賣國家和大眾的權益的行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尤其是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民眾反抗更加強烈,紛紛成立了保路同誌會。

1911年6月17日,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成都各界民眾罷市罷課、停止繳納捐稅,甚至抗糧抗捐,發動暴動;四川總督趙爾豐開槍射死許多抗議的群眾,造成流血大慘案,更引起了全國的動蕩不安,一場更大規模的全國性革命風暴,已經釀成。

武漢新軍的大部分被調入川,同盟會認為在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主張在武漢首先發動起義。9月24日,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武昌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於10月9日發動起義,並推舉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製定了相應的起義計劃。

10月9日上午,在漢口裝配炸彈的共進會負責人孫武,不小心引爆炸彈而受傷,驚動了清朝官府。清湖廣總督瑞徵下令封閉城門,大肆搜捕革命黨人,武昌機關遭到破壞,形勢十分嚴峻。

新軍各營中的革命官兵深感形勢萬分危急,主動行動。10月10日上午,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的總代表、班長熊秉坤召集各部開會,提出當晚就發動起義。他慷慨激昂地說:“今天到這樣地步,不造反肯定是死,造反可能還有一條生路。大丈夫應當頂天立地,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哪怕死了也光榮。徐錫麟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是我們的榜樣!”

他的一番話,贏得了大家的讚同,決定下午三時晚操結束後動手。由於計劃有泄漏,清軍將領有所防範,取消了當天的晚操。熊秉坤則立即派人通知,取消三時起義的計劃,改在晚七點。

7點到了,熊秉坤拔出手槍,朝天開了三槍,作為起義信號,各營按照約定一齊動手,起義終於爆發了。熊秉坤率領10多名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很快就順利地占領了楚望台,並獲得大量輜重彈藥的補充。

當天夜裏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湖廣總督瑞澄棄城逃跑。統製張彪頑固抵抗了一陣,終於因為革命軍越戰越勇,隻得帶著殘兵,渡江潛逃。

革命軍經過一夜的苦戰,到11日的清晨,革命軍攻下清軍總督衙門,武昌全城光複,起義成功!接著,漢口、漢陽也先後被革命軍占領。革命軍宣布成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然後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又頒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

之後,革命在全國各地相繼響應,不到兩個月,全國有14省宣布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在南京舉行的十七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職,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正式宣告中華民國誕生。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統宣布退位,結束了清朝二百多年的統治,以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專製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