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就義
秋瑾,字培卿,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祖籍浙江紹興。她從小就能吟詩作賦填詞,性格豪爽奔放,酷愛武術,尤其精通劍術,可謂能文能武。1895年,由父母做主,嫁給了湖南湘潭一個紈絝子弟。
1903年,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職位,秋瑾隨王廷鈞到北京居住。當時正是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國權淪喪、民族危機,於是她決心獻身救國事業。
1904年夏,秋瑾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東渡日本留學。秋瑾到了日本,一麵刻苦學習,一麵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很快地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認為隻有用武力建立起民主新政府才能解救祖國的危亡。
在日本,秋瑾加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經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在日本的很多中國留學生和各界人士,都為這位女俠的風範所折服。
這個時期,她結識了許多愛國誌士,其中有革命黨人陶成章、徐錫麟等著名革命家。在陶成章的介紹下,她加入了革命團體光複會。1905年,她與孫中山見了麵,參加了同盟會,並被會員推舉為評議部議員兼浙江省主盟人。
一天,陳天華跳海自殺後,秋瑾在講台上情緒激昂,從靴筒中拔出短刀,插在台上,大喊:“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革命黨在日本的活動,使清政府感到極大威脅和不安。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對留日中國學生的革命活動大加限製。他們的阻撓破壞行徑,激起秋瑾極大的憤慨。1906年,秋瑾帶著由留日學生組成的敢死隊離開日本回到祖國,親身參加實際的革命鬥爭。
秋瑾回國後,起初在江浙一帶教書。後來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婦女第一份報紙《中國女報》,宣傳婦女解放,組織民主革命。
1907年,接管好友徐錫麟創辦的大通學堂,任督辦。並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江省各處聯絡同誌,準備起義。後來又去省城杭州活動。她還和徐錫麟約定7月分頭在浙江和安徽發動起義。
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徐錫麟之弟徐偉在供詞中將秋瑾供出。此時,得到消息的革命同誌勸秋瑾先離開紹興,但被秋瑾拒絕,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7月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7月15日淩晨,秋瑾於紹興軒亭口就義。
■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成立後,曾發動過多次武裝起義,結果均遭失敗,其間徐錫麟、秋瑾等革命黨人先驅被清政府殺害。但並沒有就此將革命的烈火撲滅,革命依然此起彼伏。
慈禧太後想通過實行“君主立憲”,挽救搖搖欲墜的清朝統治。但是,她實際上並不誠心要實施君主立憲,隻是希望能讓清王朝拖延下去,挽回生命垂危的大清王朝。
慈禧的這種做法使讚同君主立憲的改良派首領梁啟超都感到不滿,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更是決心要將推翻帝製的革命進行到底。
慈禧太後本來年事已高,氣急交加,終於病倒,不久就死了。傾向於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也在她去世的前一天駕崩。光緒的侄兒,3歲的溥儀,在他父親攝政王載灃的扶持下,登上了金鑾殿的寶座,改年號宣統。
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趙聲等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同盟會骨幹會,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會上總結了過去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集中同盟會力量,以會員為骨幹,廣泛發動清軍中的新軍、防營、巡警、會黨和民軍參加起義,奪取廣東省城,然後把革命火焰燃向長江流域各省,燒遍全國。
這個方案獲得大家的認可,並製定出具體的起義計劃:決定以廣州新軍為起義的主力,由同盟會革命黨人選派八百名身強力壯的會員做敢死隊員,分10路進攻,奪取廣州城。另一方麵,由黃興率領一路軍隊攻入湖南,由趙聲率領一路軍隊攻入江西,而譚人鳳則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幾路人馬,會師南京,大舉北伐,直搗清朝京城北京。
會議結束後,大家分頭進行準備。從1911年初黃興與趙升在香港秘密籌集武器,經過3個月的時間,黃興於4月8日在香港召開統籌部發難會議,把廣州舉事的時間定在13日,並擬分10路進攻。由於溫生才行刺孚琦,廣東當局加強了戒備,加之部分款項、槍械未到,原定計劃被迫延期。
4月23日,黃興從香港秘密回到廣州,決定起義日期,分十路人馬,同時向預定的官署和軍事目標進攻。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將籌集到的120餘名敢死隊員,由原計劃的10路改為4路,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