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守衛北京的清軍潰敗。慈禧太後一看大事不好,急忙請李鴻章出城求和並送去西瓜、冰塊給聯軍解暑。但是聯軍拒絕慈禧的求和要求,向北京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慈禧太後聞訊驚駭至極,急忙帶著光緒皇帝等人分乘三輛馬車,倉皇離開紫禁城,從西直門出北京,逃往西安。
就在她逃出北京的同時,還下令讓留守的清軍配合聯軍將義和團斬盡殺絕。10月26日,慈禧太後到達西安,她一方麵通過電報與在京的奕勖、李鴻章聯係,以了解議和的進展情況,另一方麵為了討好列強,還不斷發布上諭,說此次中國變亂,得罪了友邦,但那不是朝廷的意願,對於罪魁禍首——義和團一定嚴加懲辦,以絕禍根。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第二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史稱《辛醜條約》。
《辛醜條約》的主要內容為: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付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摧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
《辛醜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條約,此款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中國同盟會成立
從鴉片戰爭以來,慈禧專政,國勢衰微,一係列割地賠款,使神州大地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尤其是《辛醜條約》以後,一些愛國的仁人誌士,紛紛起來提出效仿西歐,實施新法,倡導富國強民的政策,但均遭到以慈禧、李鴻章等頑固派的鎮壓,使全國反清的鬥爭形勢更加高漲。由一般的民眾組織鬥爭,轉化為有一定的理論為指導的革命鬥爭。
這時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誕生了。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早在1894年,孫中山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組織,是中國“立黨之始”。
第二年,孫中山準備在廣州舉行起義,因事泄而失敗,被迫逃亡海外。之後,孫中山在歐洲考察,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思考中國的革命前途,確立了三民主義的主張。1900年孫中山又組織、領導了惠州起義,不幸失敗,孫中山再度逃亡國外。此後數年,孫中山來往於日本、越南、檀香山、美洲等地,宣傳革命,發展興中會組織。
隨著國內革命形勢不斷發展,20世紀初,各地革命團體陸續出現,而且這些革命團體都把推翻清政府作為自己鬥爭的目標。當時各地革命小團體雖然數量眾多,卻難以采取足以推翻清朝政府的大規模的集中統一行動,而且在怎麼推翻和成功以後怎麼辦的問題上,不能達成共識,活動地區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一個全國性革命大團體,就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當務之急。而孫中山由於首倡民主革命並積極實踐,在國內外革命青年中享有極高的威望,自然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成為足以團結各方麵革命力量的人。於是,1905年7月,孫中山從歐洲到達日本,倡議將革命團體聯合起來,建立革命聯盟組織。
7月30日,召開籌備會議。與會者包括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部分成員,並有留學生中其他團體成員和個人參加,共70餘人。孫中山被推為會議主席,經過反複討論,決定新成立團體定名為“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
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的政治綱領,經過20來天籌備,8月20日下午在東京舉行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出席會員約100餘人。大會通過了《同盟會章程》。章程中確認籌備會中已定的革命宗旨,決定設總部於東京。公推孫中山為總理。
1905年11月26日,孫中山在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將政治綱領明確闡釋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以孫中山為領袖的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它的誕生,預示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成為民主革命運動高漲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