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新生兒最好的營養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說,最理想的營養來源莫過於母乳了。這個階段嬰兒的消化吸收能力還不強,母乳中的各種營養無論是數量比例,還是結構形式,都最適合新生兒食用。很多母親在生完寶寶後卻沒有分泌乳汁,這個時候,不必考慮母親出不出奶,嬰兒出生30分鍾後,就要開始喂。不能因為嬰兒不吃奶而隻喂糖水,也不能因為3天內還沒有分泌乳汁就放棄母乳喂養,改用牛奶喂養寶寶。雖然在將母乳和牛奶放在密閉容器中測量熱卡得出的結果是兩者的營養相差無幾,但進入嬰兒的體內後,兩者並不相同。母乳中的蛋白質比牛奶中的蛋白質易於同化,嬰兒隻有到了3個月後才能很好地利用牛奶中的蛋白質,所以至少前3個月應采用母乳喂養。母乳和牛奶中均含有鐵,母乳中的鐵50%可被吸收,但牛奶中鐵的吸收則不足一半。
母乳喂養好處多
對媽媽的好處:
寶寶的吸吮過程反射性地促進母親催產素的分泌,促進母親子宮的收縮,能使產後子宮早日恢複,從而減少產後並發症。有利於消耗掉孕期體內堆積的脂肪,促進母親形體恢複,還能降低母親乳腺癌與卵巢癌發生的可能。可促進母親與寶寶親子感情的建立,也可使媽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對寶寶的好處:
母乳中幾乎無菌,溫度適宜,吸吮速度及食量可隨寶寶需要增減,方便、衛生、經濟。喂母乳的嬰兒很少有消化不正常或吐奶等現象,便秘情況也少。喂母乳的嬰兒還很少得皮膚病,如濕疹、尿布疹等,以及呼吸道的嚴重疾病。
細節提醒
應改變將剛出生的嬰兒與母親分開、放到新生兒室的做法,大力提倡母嬰同室,以利於母乳喂養。吸吮母乳的運動,能增進嬰兒臉部形狀的完美,而吃奶瓶的嬰兒長大以後牙齒、
嘴型常有變型的煩惱。
初乳是黃金
初乳是新媽媽生產後5天內分泌的乳汁,初乳顏色淡黃,很多媽媽嫌初乳“髒”,不肯給寶寶吃而將初乳擠掉,殊不知,新媽媽的這一誤解輕易就將寶寶出生後的最佳營養品浪費了。之所以說初乳是寶寶出生後最佳的營養品是因為初乳中所含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與微量元素等營養素最適合寶寶早期的需要,不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不增加腎髒的負荷。初乳裏麵還含有許多抗體,被稱為分泌型IgA,這種抗體可以保護新生兒的腸道,防止細菌侵入並且會導致新生兒過敏的大蛋白分子的侵入。因此,一定要盡可能地讓寶寶吃上媽媽的初乳。
開奶前不宜用母乳替代品喂寶寶
有的媽媽下奶時間長,家人怕寶寶餓著,就用糖水、牛奶等母乳替代品喂養寶寶,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新生兒在出生前,體內已貯存了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可以維持到母親下奶,而且隻要盡早給新生兒哺乳,少量的初乳就能滿足剛出生的正常新生兒的需要。
如果堅持進行哺乳前喂養,反而會對嬰兒和媽媽都帶來不利。
對嬰兒的危害:因新生兒吃飽以後,不願再吸吮媽媽的乳頭,也就得不到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初乳,而人工喂養又極易受細菌或病毒汙染而容易引起新生兒腹瀉,過早地用牛奶喂養也容易發生新生兒對牛奶的過敏等。
對媽媽的危害:推遲開奶時間也相應的使自己來奶的時間推遲,如新生兒再不把奶水吃完,媽媽更易發生奶脹或乳腺炎。
細節提醒
如果開奶前用母乳替代品喂寶寶,會使寶寶產生“乳頭錯覺”(奶瓶的奶頭比媽媽的奶頭易吸吮),另一方麵,因為奶粉衝的奶比媽媽的奶甜,這些都會造成新生兒不愛吃媽媽的奶,造成母乳喂養失敗。
母親哺喂新生兒的幾種姿勢
母乳喂養時抱寶寶有數種姿勢。你不妨每種都試試,選擇一種自己和寶寶都感覺最舒適的姿勢。無論選擇哪種姿勢,請確定寶寶的腹部是正對你的腹部,這有助於
寶寶正確的“吮住”或“攀著”。也不要隻用雙手抱著寶寶,而是要將寶寶擱在自己的大腿上。否則,哺乳後往往會腰酸背痛!
1.摟抱(輕鬆且常用的姿勢)。
2.交叉摟抱、垂直摟抱或中間姿勢(寶寶頭下墊上東西,有助於寶寶含住乳頭。適合於早產兒或吮吸能力弱或含乳頭有困難的小寶寶)。
3.緊抱或“像抱橄欖球一樣”(可讓媽媽看到並控製寶寶的頭部。適合於乳房較大或乳頭內陷而非凸出或扁平的媽媽)。
4.換位(有助於鼓勵拒絕在不太喜歡的乳房上吃奶的寶寶吃奶)。
細節提醒
媽媽用乳頭輕碰寶寶的嘴唇,寶寶會自動尋覓乳頭,並張大嘴,此時快速將乳頭及乳暈送入寶寶口中,應該確保寶寶的嘴唇包住乳頭和乳暈,寶寶的鼻子和麵頰接觸乳房。寶寶的嘴唇在外麵(或外翻),不是向內收回。吸奶器較機械,在乳房充盈時容易使用,反之,在乳房較軟時,則較難使用,而且不易消毒,比不上用手擠好。
從新生兒嘴裏抽出乳頭的妙招
一般嬰兒吃飽了會主動鬆開乳頭,但有時嬰兒還會咬住乳頭,媽媽結束哺乳要從嬰兒嘴裏抽出乳頭時,要注意不要硬拉,以免傷乳頭。
巧妙拉出乳頭的辦法是:當嬰兒吸飽乳汁後,媽媽可用手指輕輕壓一下嬰兒的下巴或下嘴唇,這樣做會使嬰兒鬆開乳頭;也可將食指伸進嬰兒的嘴角,慢慢地讓他把嘴鬆開,這樣再抽出乳頭就比較容易了。
學會手工擠奶
凡是進行母乳喂養的媽媽,都會遇到擠奶的問題,學會擠奶,能給母親帶來方便、減少痛苦。擠奶可用手工,也可用各種各樣的吸奶器。
正確擠奶的方法:擠奶前,媽媽首先要把雙手洗幹淨,取坐位或立位均可。拇指放在乳頭、乳暈上方,距乳頭根部約2厘米處,食指放在並平貼在乳頭、乳暈的下方,與拇指相對,其他手指托住乳房。擠時先將拇指和食指向胸部方向輕輕壓,感到觸及肋骨為止,再相對輕擠乳頭和乳暈下麵的乳竇部位,進行有節奏的擠壓運動。強調一點,手指不要觸及乳頭、更不能擠奶頭。
細節提醒
如果擠出的奶準備喂給寶寶,那接奶的杯子一定要事先消毒幹淨,再準備一塊幹淨的手帕以備擦手。
學會從寶寶睡眠情況判斷母乳量夠不夠
寶寶吃得飽與不飽,細心的媽媽完全可以通過寶寶的睡眠情況觀察出來。母乳量足夠:如果母乳量足夠的話,嬰兒多在10~15分鍾之內就能吃飽,吃飽後的嬰兒就不哭不鬧地玩或安靜地入睡。
母乳量不足:如果寶寶吃完奶仍久久不能入睡,或入睡後不久又哭鬧起來,或仍煩躁不安、不高興,或未能維持3個小時就要吃奶了,這些情況都說明媽媽奶量不夠。有的寶寶吃奶時間較長,若用20多分鍾仍吃不飽,就說明奶不足,即使在吃奶時入睡了,並不說明是吃飽入睡,而是由於吃奶時間過長,導致嬰兒疲乏入睡,這樣的寶寶在睡眠中易於醒來,每次醒來都有強烈吃奶欲望,常常是急促地大口大口地吸吮起來。
細節提醒
1.一般嬰兒在頭兩天隻吸2分鍾左右的乳汁就會飽,3~4天後可慢慢增加到20分鍾左
右,約每側乳房吸10分鍾,這時媽媽要注意盡量讓一側乳房先吸空,這會有利於增加泌乳,因為老不吸空,乳汁會慢慢減少。
2.剛出生10多天的嬰兒在吃奶的前五六分鍾時間內就已經吸飽,剩下的時間隻是含著乳頭玩了,有的幹脆就已經睡著,為了能讓嬰兒把一側乳房的乳汁吸空,可用手輕輕撚嬰兒的耳下垂,讓他醒來再吸一些,如果寶寶實在不願再多吸,就要及時把乳頭抽出。
3.此時乳房內如還有剩乳,可擠出來儲存在冰箱裏。
新生兒要按需喂養
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一直沿用按需哺乳,也就是說隻要寶寶餓了,想吃就應及時給予哺乳,睡得很香即使超過3小時,也不必特意弄醒哺乳。這是因為新生兒胃容積小,僅30毫升左右,而且新生兒早期吸吮力弱,每次吸入的奶量很少,加之目前媽媽多為初產婦,喂奶的姿勢不一定正確等,往往弄得母嬰都疲憊不堪,而新生兒卻未能吃飽,常常由於疲勞,吃幾口就睡著了,但睡不了多久,又因饑餓而啼哭,若因未到間隔時間,又不允許再喂奶,長期如此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新生兒生長發育,而媽媽分泌的乳汁由於未被新生兒吸空,久而久之便會使奶量分泌減少。奶量不夠的時候,尿量不多,大便少,且呈綠色稀便。
細節提醒
母乳不足,就應該設法增加乳汁的分泌,乳汁分泌少,媽媽不要著急,越急乳汁分泌越少,要堅持讓寶寶多吸吮乳頭以刺激乳汁分泌,媽媽應多吃些有營養、能促進乳汁分泌的食物和湯水,如鯽魚通草湯、黃豆蹄膀湯、鮮蝦湯等,都能促進乳汁分泌。
從其他情況判斷母乳不足
1.從新生兒下咽的聲音上判斷。寶寶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聽到咽下一大口,如此連續約15分鍾寶寶基本上就吃飽了。如光吸不咽或咽得少,說明奶量不足。
2.孩子吃奶後應該有滿足感。如喂飽後他對你笑,或者不哭了,或馬上安靜入眠,說明孩子吃飽了。如果吃奶後還哭,或者咬著奶頭不放,或者睡不到2小時就醒,都說明奶量不足。
3.注意大小便的次數。每天尿8~9次,大便4~5次,呈金黃色稠便;喂牛奶的新生兒大便則是淡黃色稠便,大便3~4次,不帶水分。這些都可以說明奶量夠了。
4.足月新生兒頭1個月每天增長25克體重,頭1個月增加720~750克,第2個月增加600克。如果體重減輕了,要麼生病了,要麼喂養不當。喂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導致營養不足是體重減輕的因素之一。
細節提醒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一哭,就以為寶寶餓了,趕緊把乳頭塞到寶寶口裏安撫他,其實寶寶啼哭的原因不隻是餓了,尿濕了、想要人抱了、受到驚嚇了等都會引起寶寶啼哭,媽媽應該學會判斷。
對寶寶進行人工喂養
媽媽完全沒有乳汁,或是媽媽患有疾病,或是有其他迫不得已的原因,不能給寶寶吃母乳,而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來喂養寶寶,這種喂養方式,稱為人工喂養。足月的新生兒,生後4~6小時開始試喂一些糖水,到8~12小時開始喂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初次喂奶時為30毫升,每2小時喂1次。
細節提醒
0~2個月的寶寶應按需哺乳。寶寶發出饑餓性啼哭時,即予哺乳。2個月以後的寶寶則應定時定量哺乳。哺乳間隔一般是母乳間隔3小時,奶粉4小時,混合喂養的3.5小時。
細節提醒
判斷寶寶吃沒吃飽,要看寶寶是否每次將奶喝完、是否除了屎尿之外經常哭鬧(要排除疾病的可能);你也可以用小手指點寶寶的下巴,他是否很快將手指含住吸吮等情況,如果有,則說明沒吃飽,應稍加奶量,讓寶寶吃飽。
配方奶喂養指導
雖然母乳是寶寶最適宜的首選食品,然而有時候,媽媽會因乳汁不足、受工作的時間限製,或是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給6個月以內的寶寶哺乳,這時可以采用配方奶來喂養寶寶。給寶寶衝調配方乳的時候,新媽媽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1.寶寶抵抗力較弱,腸胃道極易感染而腹瀉。為了避免發生腸胃炎,奶瓶在喂奶前後都要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在衝奶之前先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保護寶寶免受病原菌的侵襲。
2.加入正確數量平匙的奶粉,奶粉需鬆鬆的,不可緊壓,再用筷子或刀子刮平,對準奶瓶將奶粉倒入奶瓶。用專門的奶粉勺,配置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衛生,避免開罐後放過長時間造成汙染。
3.衝奶時,溫開水保持在40~50℃最為適宜。不要用滾燙開水衝泡奶粉,易結成凝塊,可能造成寶寶消化不良。衝好水後套上奶嘴,輕輕搖勻。
4.母體溫度是37℃,寶寶的腸胃也比較接受這個溫度。試溫時將奶瓶倒置,把奶滴到手背上,感覺溫度適宜即可。
寶寶吃奶了還需要喝水寶寶和大人一樣需要喝水。水在成人體內約占65%,寶寶約占70%~75%。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寶寶對水的需要相對要比成人多些,正常寶寶每天需水量約為150毫升/千克體重。除了喂奶外,給寶寶喝點白開水是必要的。
細節提醒
選擇奶粉成分標注清楚,製造日期、保質期明確,包裝完好的產品。如果發現奶粉包裝有明顯的漏氣、結塊兒現象一定不要購買。
混合喂養指導
媽媽乳汁分泌較少,滿足不了寶寶的需求,此時,必須在新生兒日常的喂養任務中,添加動物奶(牛奶或羊奶補充)或其他代乳品,進行混合喂養。
混合喂養的方法1:先吃母奶,續吃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牛奶量依月齡和母乳缺
乏程度而定。開始可讓寶寶吃飽,滿意為止,經過幾天試喂,寶寶大便次數及性狀正常,即可限定牛奶補充量。因每天哺乳次數沒變,乳房按時受到吸乳刺激,所以對泌乳沒有影響。這是一種較為科學的混合喂養方法。
混合喂養方法2:停哺母乳1~2次,以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代哺。這種代授牛奶的方法,因哺母乳間隔時間延長,容易影響母乳分泌。所以還是應謹慎選擇。
細節提醒
在兩次喂奶之間給寶寶喂一些溫開水,可以幫助體內生理代謝的進行,也可以清潔口腔,尤其是炎熱的夏天,寶寶最容易口渴,喂點溫開水能夠補充寶寶消耗的水分。
防止寶寶吐奶
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寶寶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防止吐奶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助寶寶拍嗝。具體方法是:豎著抱起寶寶,輕輕拍打後背。如果寶寶還是不能打嗝的話,也可以試試用手掌按摩寶寶的後背,或者支起寶寶的下巴,讓寶寶坐起來,然後再輕拍後背。注意不要讓寶寶吃的太急,如果奶脹、噴射出來,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喂奶後最好豎抱寶寶20~30分鍾。
細節提醒
鮮牛奶所含蛋白質約為母乳的3倍,不易被嬰兒吸收,還會增加寶寶的腎髒負擔。所以不宜給嬰兒喂鮮牛奶。
一旦寶寶吐奶:
1.應讓寶寶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勢,以免嘔吐物進入氣管導致寶寶窒息。如果寶寶躺著時發生吐奶,可以把寶寶臉側向一邊。
2.可以在寶寶吐奶後30分鍾適當地給寶寶補充些水分。吐奶後,每次喂奶數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
3.在嘔吐得到緩解後,如果寶寶還有精神不振、隻想睡覺、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可能是生病了,應該看醫生。
細節提醒
寶寶在3~4個月大之後,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賁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
選最合適的奶嘴和奶瓶
奶嘴的選擇:選擇奶嘴的時候,橡皮奶頭不宜過硬和過軟。過硬小寶寶吸不動;過軟奶頭會因吸吮時的負壓而粘在一起,吸不出奶。
奶嘴的開口方式:市售的奶嘴有兩種開口方式,小洞和十字叉。奶嘴上留有一個洞口,給細菌的侵入開了方便之門。而十字叉的開口不用時處於封閉狀態,擋住了細菌的入侵。寶寶吮吸時,十字叉能依寶寶的吸吮力量大小而開合,起到調節進食流量的作用。
奶嘴孔的大小:奶嘴孔的大小以奶瓶倒立時,奶以滴狀連續流出為宜。喝水的奶嘴孔一般小於喂奶的奶嘴孔,應用時應區分清楚。過大的奶嘴孔在寶寶吸吮的時候過急會引起嗆奶,過小的奶嘴孔會使寶寶在吃奶的時候比較吃力。
奶瓶的選擇:奶瓶最好用玻璃瓶,這種奶瓶內壁光滑,容易清洗和煮沸消毒,吃奶時容易觀察液麵,可避免寶寶進食時奶頭部未充滿乳汁導致吸入過多的空氣而引起漾奶。奶瓶最好帶帽,可避免消毒過後的奶瓶再次汙染。應多準備幾個奶瓶,用過的奶瓶一定要洗淨,煮沸消毒20分鍾以上才可以用,否則,會因奶瓶或奶頭清潔不徹底,細菌繁殖而引起寶寶消化道感染。
細節提醒
有些人工喂養的寶寶會對牛奶產生排斥,奶嘴上的開口過小、材質的軟硬程度不當等,都能成為人工喂養的寶寶不愛吃牛奶的原因。不管怎麼樣,要盡量選用與媽媽的乳頭相似的奶嘴,對不喜歡橡膠味道的寶寶,可以換成異戊二烯膠或矽膠做成的奶嘴。
給奶嘴和奶瓶消消毒
給寶寶喂完奶後要倒出剩餘的牛奶,然後反複刷洗奶嘴、奶瓶,口朝下放好,準備消毒。
煮沸消毒:將奶瓶放入消毒鍋內,加入清水將奶瓶全部浸泡,水煮沸5~10分鍾後,將奶頭放入沸水中煮1~2分鍾,消毒完成,將消毒好的奶瓶和奶頭放置在幹淨的器皿上晾幹,蓋上紗布備用。
蒸氣消毒:將清洗幹淨的奶瓶(倒放)和奶嘴放在蒸氣消毒鍋內,消毒鍋要先加入一定量的水,再按下開關,幾分鍾就可完成消毒過程(消毒鍋的使用說明上會注明時間)。
微波爐消毒:將奶瓶中加入10~20毫升水,用保鮮膜包起;奶嘴浸泡在裝有水的容器中,用微波爐加熱2分鍾左右就完成消毒過程。
細節提醒
牛奶是細菌最好的培養基,如果把吃剩的牛奶長時間地留在奶瓶裏麵,就容易繁殖細菌,因此,消毒的步驟不可省略。
給新生兒添加魚肝油
新生兒要添加魚肝油以補充維生素D,預防佝僂病。早產兒、雙胎兒、人工喂養兒、冬季出生的小兒,更容易缺乏維生素D,所以,最好從出生2周開始添加魚肝油,但是要在規定的劑量範圍內服用。
細節提醒
有的媽媽覺得魚肝油是維生素D,多吃幾滴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殊不知維生素A或維生素D過量會造成中毒。
媽媽患感冒時如何喂寶寶
媽媽感冒了也可以繼續喂奶。其實上呼吸道感染是很常見的疾病,空氣中有許多致病菌,當人的抵抗力下降時,就會生病。媽媽患感冒時,早已通過接觸把病原帶給了寶寶,即便是停止哺乳也可能會使寶寶生病,相反,堅持哺乳,反而會使寶寶從母乳中獲得相應的抗病抗體,增強寶寶的抵抗力;當然,媽媽感冒很重時,應盡量減少與寶寶麵對麵的接觸,可以戴口罩,以防呼出的病原體直接進入寶寶的呼吸道。寶寶維生素A、維生素D急性中毒,可引起顱內壓增高,頭痛、惡心、嘔吐、煩躁、精神不振、前囟隆起,常被誤認為是患了腦膜炎。慢性中毒表現為食欲不好、發燒、腹瀉、口角糜爛、頭發脫落、皮膚瘙癢、貧血、多尿等。如發現以上症狀,要停服魚肝油,少曬太陽,立即到醫院急診。
細節提醒
媽媽感冒不重,可以多喝開水或服用板藍根衝劑,感冒清熱衝劑。如果病情較重需要服用其他藥物,應該嚴格按醫生處方服藥,以防止某些藥物進入母乳而影響寶寶。
患乳腺炎時媽媽如何喂奶
媽媽發生乳腺炎後不必輕易回奶,而應請醫生診治,繼續哺乳。發生乳腺炎的主要原因是乳腺導管不通暢,乳汁鬱積,從而引起細菌侵襲導致感染。當有乳房腫脹、乳核形成時,讓寶寶繼續吃奶對媽媽有好處,因為寶寶的有力吸吮可以起到疏通乳腺導管的作用。每次喂奶時,應先吸患病的一側,再吸健康的一側。如果炎症很厲害,甚至發生膿腫時,可暫停哺乳,應將乳汁擠出或用吸奶器吸出,經消毒後仍可喂給寶寶。實際上隻要你認真堅持母乳喂養,那麼乳腺炎的發生會大大降低。
細節提醒
在選擇使用抗生素時,一定要選用那些不經乳汁排泄,對寶寶無害的藥物。
哺乳媽媽用藥需小心
處於哺乳期的媽媽應用藥物時要十分謹慎。有很多藥物都能導致你退乳,如中藥有炒麥芽、花椒、芒硝等,西藥有雌激素、左旋多巴、麥角新堿、維生素B6、阿托品類與利尿藥物等。因此你若在哺乳期中,不可輕易服用這些藥物。好多藥物還可隨媽媽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從而對乳嬰產生作用;盡管有的藥物進入乳汁的濃度很低,但對於體稚身嫩的嬰兒來說,其禍害甚大。當哺乳的媽媽有病急需用藥時,應把自己的這一特殊情況說清楚,讓醫生盡量選用不易進入乳汁或對嬰兒影響甚小的藥物服用。至於嬰兒有病,有時也可通過母體給藥。
細節提醒
如果媽媽治病必須用一些可能會傷害寶寶的藥物進行治療,應該暫時停止母乳喂養。
嬰兒需要補鈣
6個月以內的嬰兒每日需要鈣600毫克,6個月以上的寶寶每日需要鈣800毫克,而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鈣34毫克,母乳喂養的寶寶即使每天能吃進700毫升母乳,鈣含量也不足250毫克,因此,為了滿足嬰兒骨骼、牙齒的正常發育以及全身正常代謝的需要,嬰兒需要補鈣。食物補鈣是補鈣的最好方法,可以給寶寶喂食鈣強化輔食;此外,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鈣劑也是補鈣的好方法,但千萬不可自行采購;還需帶寶寶在戶外曬曬太陽,合成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要保證嬰兒維生素的適量攝取維生素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素,又是調節生理機能的要素,來源於食物,但不供給熱量。對於母乳喂養的嬰兒,除了維生素D供給量低,正常母乳含有嬰兒所需的各種維生素。
細節提醒
給寶寶補鈣的同時補充維生素D,鈣才會被很好地吸收利用,否則,大部分的鈣都經由腸道排泄了。
為了預防嬰兒維生素的缺乏:足月兒從後半個月起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國際單位,和鈣元素200~300毫克;在寶寶出生後4個月內,為防止寶寶出血,給寶寶肌肉注射維生素K1針,每20~30天注射1次,每次1~2毫克;多給寶寶吃綠色蔬菜、水果、蛋、魚、奶、肉等。及時合理供給維生素,可以預防各種維生素缺乏症,有利小兒的健康,促進其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