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須用心,0~3歲寶寶疾病防治細節(1 / 3)

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症狀,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生理性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現象,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在第2~3天開始,這時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黃,足月兒在第10~14天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也持續較久,可延遲至3~4周消退。雖有黃疸,但孩子沒有什麼不適,一般情況好。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需治療。

母乳性黃疸:因吃母乳新生兒發生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製新生兒肝髒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出現母乳性黃疸後,一般不會影響小兒的健康,也無發燒和食欲不好的症狀。如及時停止喂母奶,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對於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引起神經係統的傷害。對於母乳性黃疸也不必驚慌,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好轉後可以繼續用母乳喂養。

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早期可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隻要采用光照療法即可。

感染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如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管畸形引起,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

細節提醒

麵對寶寶的黃疸不要緊張也不要著急,是生理性的自然會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緊時間治療。平時注意仔細觀察,精心護理。不論是何種原因,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除了造成神經係統損害外,嚴重的還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

新生兒鵝口瘡

患兒症狀

1.鵝口瘡是一種由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患兒口腔舌上或兩頰內側出現白屑,漸次蔓延於牙齦、口唇、軟硬齶等處,白屑周圍繞有微赤色的紅暈,互相粘連,狀如凝固的乳塊,隨擦去隨時生起,不易清除。

2.輕者除口腔舌上出現白屑外,並無其他症狀;重者白屑可蔓延至鼻道、咽喉、食道,甚至白屑疊疊,壅塞氣道,妨礙哺乳,啼哭不止。如見病兒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啼聲不出者,為危重症候。

家庭護理方式

1.奶瓶,寶寶用過的其他物品要經常清洗或消毒。

2.喂乳前後用溫水將乳頭衝洗幹淨,喂乳後再給寶寶喂服少量溫開水。

3.用1∶3銀花甘草液等擦洗口腔,每日3~4次,局部潰破可外塗適量冰硼散或1%龍膽紫。

細節提醒

寶寶患這種病,主要是乳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黏膜導致的;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寶寶也容易患此病;發現寶寶患鵝口瘡要及時到醫院請有經驗的醫生治療,在門診常遇到將本病誤診為其他口腔感染的情況,如有的患兒表現為黏膜充血比較明顯,可能會被誤診為細菌或病毒感染性口炎,由於用藥不當或自行使用抗生素,反而造成了病情加重。

新生兒驚厥

新生兒驚厥又稱手足抽搦症,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新生兒中樞神經係統功能暫時紊亂的一種表現,以出生後10天內多見,尤以3天內為最多。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較出生體重正常兒高。

新生兒驚厥的表現很不規律,常常是以局部的輕微發作,不易引起人的注意而延誤診斷。有時難以與正常活動相區別。以下是新生兒驚厥最常見的發作形式:

1.表現為肢體的抽動或強直性抽搐。

2.反複出現某一種動作,如:眼球發直、斜視、眼瞼反複抽動、眨眼、吸吮、咀嚼或嘴角抽動。

3.某一肢體震顫或固定在某一姿勢以及呼吸暫停等表現。

新生兒驚厥發作常表示病情十分嚴重,一旦發現,應給予應急處理,首先針刺或用手指壓迫刺激人中、合穀,同時注意將頭部略後仰,保持呼吸道通暢,再去醫院。

細節提醒

當有寶寶發生四肢強直性抽搐時,千萬不要硬性將孩子軀體彎曲,以免造成窒息死亡。

新生兒皮膚褶爛

患兒症狀

1.在肥胖的新生寶寶中較多見,它發生在身體褶縫處和腋窩、頸部、腹股溝、臀縫、四肢關節的曲麵。

2.這是由於褶縫處積汗潮濕、局部熱量不能散發,相貼的皮膚互相摩擦,而引起局部充血、糜爛、表皮脫落,甚至滲液或化膿感染。

3.所有病變都局限於褶縫處,邊緣清楚。由於縫內的積液可能起化學變化而發臭,內衣接觸褶爛處會有痛感。寶寶經常會因疼痛而哭鬧不安。

家庭護理方式

1.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媽媽首先就要保持寶寶的褶縫處皮膚清潔幹燥,肥胖寶寶要勤洗澡,浴後用細軟布類將褶縫中水吸幹,撲以適量爽身粉(注意避開女寶寶會陰部,可以用適合寶寶的護膚霜),使局部滑爽。

2.要勤換尿布,保持腹股溝、會陰、大腿根部等處的幹燥。

3.假使局部發現表皮脫落,可在短時間內塗搽2%~3%的龍膽紫溶液,範圍一定要小,見結痂就不要再塗抹了。

細節提醒

市麵上出售的護膚品盡管宣揚無刺激性、無傷害性,但是仍然或多或少地含有化學添加劑,0~3個月的寶寶肌膚嬌嫩,再加上出生後,寶寶需要一個對自然環境適應的過程,因此,用溫開水給寶寶擦洗即可,最好不要給寶寶使用寶寶油、營養蜜之類的護膚品。

新生兒乳痂

患兒症狀

1.這是一種好發於0~4個月的寶寶皮膚病,這是一種很厚的、油膩的、不斷生長的、覆蓋頭皮的痂,有時甚至蔓延到臉上、耳後和脖子上。

2.這在寶寶中非常普遍,會存在一段時間。乳痂摸起來有些油膩,會導致脫皮,但大部分會自然痊愈,屬於暫時性的現象。

3.症狀輕微時不一定要處理,但是痂較厚時,就需要看醫生了。

家庭護理方式

媽媽可以從基本的衛生保健開始,隻要用棉球蘸上寶寶油或經沸騰後放涼了的食用油,塗在有痂塊的部位數小時,之後再用梳子輕輕剝落,並用肥皂水等清潔幹淨即可,但不可強行清除,否則很可能因抓破頭皮導致感染。

細節提醒

0~1個月的新生寶寶,皮膚非常嬌嫩,非常容易受到損害,因此媽媽應該學會嗬護寶寶的嬌嫩肌膚,讓寶寶“光潔如玉”。

新生兒尿布疹

患兒症狀

1.新生寶寶的皮膚非常嬌嫩,出生後又離不開尿布,顧名思義,尿布疹就是發生在兜尿布的小寶寶的臀部,表現為臀紅、皮膚上有紅色斑點狀疹子,甚至潰爛流水,皮疹可向外延及大腿內側或腹壁等處。

2.尿布疹是兜尿布所造成的,由於尿液中含有尿酸鹽,糞便中含有吲哚等多種刺激性物質,兜尿布後,這些物質持續刺激皮膚,加上新生寶寶的皮膚嬌嫩,就發生了紅臀。

3.發生紅臀時,由於皮膚破損,細菌極易繁殖造成局部感染,嚴重時細菌從感染的局部侵入血液,引起敗血症。因此,新生寶寶的尿布疹重在預防,發現臀部發紅、糜爛時一定要及時治療。

家庭護理方式

1.由於寶寶的皮膚嬌嫩,易對洗滌劑、柔順劑等物質過敏,注意給寶寶洗衣服時不要添加這些東西。

2.有時還會引起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皮疹,表麵看似尿布疹,實際是一種黴菌感染,一定要及時治療。

3.在尿布疹嚴重時,可暫時不用尿布,讓寶寶的臀部暴露在空氣中,以保持皮膚幹爽;選用純棉布做尿布,要勤換尿布。

4.尿布洗燙後在陽光下曬幹再使用。選用合適的紙尿褲與純棉尿布交替使用,既經濟實用又有助於寶寶的發育。

細節提醒

勤把尿,及時更換尿布,以免尿液浸濕皮膚。便後切忌用堿性的皂類洗滌,應用水、溫和的脂類或柔適寶寶濕紙巾清潔,使用寶寶護臀霜薄薄地塗抹一層,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尿布疹。嚴重者應到醫院治療。

新生兒奶癬

奶癬是發生在嬰兒頭麵部的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多起於1~6個月的嬰兒。一般情況下,可在短期內治愈。頑固者常有奇癢難忍,纏綿不愈,導致寶寶哭鬧不眠,日久飲食減少、消化不良,腹瀉、哮喘等病反複發生,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一旦寶寶麵部發生奶癬,新媽媽應做好以下防治工作:

1.濕疹部位勿用水洗,特別不能用熱水和肥皂;可以用消毒的植物油或石蠟油擦拭。

2.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媽媽最好不要吃辛辣、魚、蝦等食物,以免加重濕疹。注意定時喂奶,不要讓孩子過饑或過飽,防止便秘及消化不良,而誘發濕疹。

3.避免讓寶寶接觸絲、毛、纖維等織品衣物、地毯等。寶寶手指要保持清潔,經常剪指甲防止小兒用手抓破而繼發感染。

細節提醒

如果新生兒出現麵部濕疹,家長不必著急,除了較重的要去醫院治療外,一般的隻要精心護理就可治愈。

新生兒發熱護理

新生兒發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不可隨便使用退熱藥,以防止產生毒性反應。

體溫38℃以下:一般不需要處理,隻要多喂些水就可以,幾小時以後,小兒的體溫就能降至正常範圍。

體溫在38~39℃之間:可將繈褓打開,將包裹孩子的衣物抖一抖降低熱量,然後給孩子蓋上較薄些的衣物,使孩子的皮膚散去過多的熱;也可以讓孩子的頭枕一個冷水袋來降溫。

體溫在39℃以上:屬於高熱患兒,可用75%的酒精加入一半水,用紗布蘸著擦頸部、腋下、大腿根部及四肢等處,高熱會很快降下來。在降溫過程中要注意,體溫一開始下降,就要馬上停止降溫措施,以免矯枉過正出現低體溫。

父母應及時帶發熱的寶寶去醫院就診,檢查發熱的原因,進行治療。

細節提醒

在夏季降溫過程要注意給孩子飲水,白開水或糖水均可以,這是因為孩子在發熱的過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水分,因此要給予及時的補充。

小兒消化不良

患病原因

寶寶因腸胃弱、營養失衡、暴飲暴食和氣候濕熱等原因引起的腸胃疾病。

患兒症狀

嘔吐、腹脹、胸悶、厭食。

食療方式

1.將熟透的蘋果搗成泥狀,放入淡茶中。蘋果纖維較細,對腸道刺激小,富含的果膠有收斂作用。

2.新鮮的胡蘿卜洗淨搗碎,加少量水煮10~15分鍾,過濾後再加水和少量白糖,煮沸後倒入容器中,隔水煮10分鍾即可飲用。

3.將山楂在沙鍋內煎成濃汁,然後放入大米、紅糖煮粥,上下午給寶寶食用。切忌空腹食用。

細節提醒

此時給寶寶食用刺激性和生冷食物,易傷害寶寶腸胃;油膩食物會導致寶寶嘔吐;不易消化和導致脹肚的食物會加劇寶寶腹脹和厭食,家長要注意不給寶寶食用。

小兒便秘

患兒症狀

寶寶大便幹硬,排便時哭鬧費力。次數比平時明顯減少,有時2~3天甚至6~7天排便一次。

家庭護理方式

1.你可以讓寶寶多吃含粗纖維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韭菜、蘿卜、香蕉等,以刺激腸壁,使腸蠕動加快,糞便就容易排出體外。

2.清晨起床後給寶寶飲溫開水1杯,可以促進腸蠕動。要注意多給寶寶飲水,最好是蜂蜜水,蜂蜜水能潤腸,也有助於緩解便秘。

3.采取正確的引導有助於寶寶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從而減少便秘發生。在寶寶不想排便時,千萬不要強製排便,也不要讓寶寶長時間蹲坐便盆。

細節提醒

便秘的發生常常由於消化不良或脾胃虛弱引起,過多地食用魚、肉、蛋類,缺少穀物、蔬菜等食物的攝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寶寶腸道功能尚不完善,一般不宜用果導等導瀉劑治療,否則容易引發腸道功能紊亂。

幼兒便秘

嬰幼兒一般每天1~2次大便,便質較軟,若2~3天不解大便,而其他情況良好,有可能是一般的便秘。小兒發生便秘以後,解出的大便又幹又硬,幹硬的糞硬刺激肛門產生疼痛和不適感,天長日久使小兒懼怕解大便,而且不敢用力排便。這樣就使腸子裏的糞便更加幹燥,便秘症狀更加嚴重。一旦新生兒發生便秘,家長可以用以下方法幫助寶寶排便:

按摩法:右手四指並攏,在孩子的臍周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推揉按摩。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排便而且有助消化。

肥皂條通便法:用肥皂削成鉛筆粗細、3厘米多長的肥皂條,用水潤濕後插入嬰兒肛門,可刺激腸壁引起排便。

鹹蘿卜條通便法:將蘿卜條削成鉛筆粗細的條,用鹽水浸泡後插入肛門,可以促進排便。

開塞露:將開塞露注入小兒肛門,可以刺激腸壁引起排便。這種方法盡量少用。

細節提醒

大便不順還和食用奶粉的與母乳的比例有關,要盡量多吃母乳,母乳中的成分也有助於孩子腸子的收縮,增加腸蠕動功能。

小兒濕疹

誘發原因

1.對牛、羊奶,牛、羊肉,魚、蝦、蛋等食物過敏;

2.過量喂養而致消化不良;吃糖過多,造成腸內異常發酵;

3.腸寄生蟲;

4.強光照射;

5.肥皂、化妝品、皮毛、細小纖維、花粉、油漆的刺激;

6.哺乳媽媽接觸致敏因素或吃了某些食品,通過乳汁影響寶寶。另外,濕疹也有遺傳傾向。

患兒症狀

1.濕疹俗稱“奶癬”,是一種寶寶常見的皮膚炎症,患兒患處皮紅色疹點或紅斑,逐漸增多,有的融合成大片,可伴有流水、糜爛、結痂、瘙癢,常反複不愈。

2.一般好發於頭麵部,以後逐漸蔓延至頸、肩、背、四肢,甚至可波及全身。

3.寶寶常因極瘙癢而煩躁不安,夜間哭鬧以至影響睡眠,有時因寶寶用手抓癢常可致皮膚細菌感染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家庭護理方式

1.盡量采用母乳喂養,一般來講,人奶也容易引起濕疹,常常與寶寶的體質和媽媽的飲食結構有關係,如果媽媽食用海鮮、肉類、蛋類、奶、豆製品時寶寶的濕疹加重了,媽媽就要暫停該種食品。

2.添加輔食時,應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使寶寶慢慢適應,也便於父母觀察是何種食物引起過敏。

3.已患了濕疹的寶寶,應避免或減少食魚、蝦、蟹等海鮮品或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4.給寶寶多吃清淡、易消化、含有豐富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這樣可以調節寶寶的生理功能,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5.避免寶寶過胖,肥胖的寶寶,患濕疹的可能性就要大的多。

細節提醒

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消炎、止癢、脫敏藥物,切勿自行使用任何激素類藥膏。因為這類藥物外用過多會被皮膚吸收,給寶寶身體帶來副作用。一般來說,隻要合理安排寶寶的飲食,必要時配合必要的藥物治療,寶寶濕疹是可以控製的。即使一時控製不好,隨著斷奶時間的到來,也會逐漸消失。

小兒急性結膜炎

急性結膜炎就是俗稱的紅眼病,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春夏季極易流行。

患兒症狀

1.紅眼病的主要臨床特點是雙眼先後發病,發病後眼部明顯紅赤、眼瞼腫脹、發癢、怕光、流淚、眼屎多,一般不影響視力。

2.由病毒感染的紅眼病,症狀更明顯,結膜大出血、前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還會侵犯角膜而發生眼痛,視力稍有模糊,病情恢複較慢。

家庭護理方式

1.盡量不要帶或少帶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

2.若小兒已感染上紅眼病,應進行適當隔離,不要讓患兒串門,暫時不要去幼兒園,不要到理發店、浴池,以免疾病蔓延。

3.患兒使用過的毛巾、手帕和臉盆要煮沸消毒,曬幹後再用,並為患兒準備專用的洗臉用具。

4.教育孩子注意個人衛生,做到不用髒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飯前便後要洗手。眼屎多時,要用幹淨手帕或紗布拭之。

5.飲食清淡,多食蔬菜、新鮮水果等,保持大便通暢;開放患眼,不能遮蓋,否則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反而加重病情。

細節提醒

該病傳染性極強,隻要健康的眼睛接觸了病人眼屎或眼淚汙染過的東西,如毛巾、手帕、臉盆、書、玩具或門把手、錢幣等,就會受到傳染,在幾小時後或1~2天內發病。小兒生性好動,如不注意預防,往往一個孩子得病很快蔓延全家或整個幼兒園。因此,孩子一旦患上紅眼病,應及時到醫院請醫生診治,若治療不徹底可變成慢性結膜炎。

小兒百日咳

患兒症狀

1.百日咳是幼兒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患病寶寶流鼻涕、咳嗽、發燒、眼睛疼痛。常有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後有雞鳴樣的回聲。

2.陣發性咳嗽發作的時候,會發生嘔吐甚至因窒息導致麵孔青紫。

家庭護理方式

1.應該在寶寶咳嗽的間隙給寶寶補充大量的水分。

2.患病的寶寶通常胃口不佳,所以應該選擇營養高、易消化、較黏稠的食物,少量多次地給寶寶進食,以保證營養的攝取。

3.百日咳的寶寶咳嗽劇烈,所以父母在給患兒喂水喂飯時,要特別小心,以免造成寶寶窒息。

4.百日咳有傳染性,在初患病的半月內傳染性最強,應注意患兒的隔離。寶寶的被服用具等應經常曝曬或煮沸消毒。

5.寶寶呼吸困難,出現青紫或抽搐,應立即將寶寶送醫院進行緊急救護。

小兒夜啼

患兒症狀

寶寶白天安靜如常,入夜啼哭或每夜多次啼哭。

生理性夜啼哭聲響亮,哭鬧間歇時精神狀態和麵色均正常,食欲良好,吸吮有力,發育正常,無發燒等。

病理性夜啼是由於寶寶患有某些疾病,引起不舒適或痛苦。其哭鬧特點為突然啼哭,哭聲劇烈、尖銳或嘶啞,呈驚恐狀,四肢屈曲,兩手握拳,哭鬧不休,雖然抱起或喂奶仍無濟於事。

1.百日咳是一種嚴重而痛苦的“傳染病”,父母可以通過給寶寶接種百日咳疫苗來預防寶寶感染這種疾病。

2.夜啼的寶寶伴有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麵色蒼白,吸吮無力或不吃奶的表現。

家庭護理方式

1.寶寶夜啼時,媽媽要觀察寶寶是沒吃飽還是吃得太飽?是被褥太厚讓寶寶覺得悶熱,還是太薄凍著寶寶了?睡衣上是不是有線頭、商標紮著寶寶的皮膚了?是不是紙尿褲的大小不太合適等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撫寶寶,使寶寶停止哭鬧。

2.寶寶因為暫時性饑渴而哭鬧,可以讓寶寶躺在媽媽懷裏吃奶,往往也會很容易安心睡著。

3.睡前避免給寶寶吃容易脹氣的食物,如蘋果、甜瓜、巧克力等甜物。

4.有喝奶習慣的話,奶粉不要兌得太濃,最好在睡前半小時之前喂奶。

5.哭鬧得太厲害,你想盡辦法也無法止住的,可以帶寶寶去醫院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細節提醒

作息規律黑白顛倒、暫時性的饑渴、飽脹、環境吵鬧等也會讓寶寶夜啼,這些都不會對寶寶健康產生太大影響,隻要消除原因,就可以使寶寶恢複良好的睡眠。

小兒佝僂病

患兒症狀

1.由於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的全身鈣、磷代謝失常,使鈣、磷不能正常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分,嚴重的可以發生骨骼畸形。一部分的前胸肋骨像串珠一樣凸起,有的寶寶胸廓下方像喇叭一樣張開,最下麵的肋骨明顯向外突出,有寶寶胸骨下部凹陷呈漏鬥狀,還有的寶寶胸骨中央突起,呈“雞胸”狀。

2.患病的寶寶抵抗力低下,煩躁不安、易激惹、夜驚和多汗,在吃奶或哭鬧時出汗特別明顯,睡覺時汗多,可浸濕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