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毒副作用的中草藥,常以配方形式出現在中成藥中,這些藥孕媽媽也應禁用、慎用。
目前認為,妊娠禁用或慎用的中草藥主要分三大類:
1.妊娠禁忌藥。巴豆、牽牛子、斑蝥、鉛粉、水銀、大戟、麝香、土牛膝、商陸、蜈蚣、天雄、野葛、硇砂、地膽等,孕婦應絕對禁用。
2.妊娠慎用藥。附子、烏頭、生大黃、芒硝、甘遂、芫花、三菱、生南星、淩霄花、劉寄奴、水蛭、幹漆、虻蟲、蟹爪甲、馬鞭草、皂角刺、生五靈脂、穿山甲、射幹、雄黃、雌黃、硼砂等,孕婦應盡量不用。
3.妊娠期不能單獨應用的藥物。當歸尾、紅花、桃仁、蒲黃、蘇木、鬱金、枳實、檳榔、厚樸、川椒、苦葶藶子、牛黃、木通、滑石、茅根、赫石、芒硝、瞿麥、通草、牡丹皮、薏苡仁、牙硝、幹薑、肉桂、製半夏、槐花、蟬蛻等。這些藥一般情況下不宜用,用時也應與其他藥配伍使用,以互補互抵,這要在中醫醫生開方時決定。
忌服用的中成藥
孕媽媽應忌用的中成藥有:牛黃解毒丸、大活絡丹、至寶丹、六神丸、小活絡丹、跌打丸、舒筋活絡丹、蘇合香丸、牛黃清心丸、紫血丹、開胸順氣丸、複方當歸注射液、十滴水、小金丹、失笑散等。這些中成藥對孕婦均有明顯傷害,必須禁用。
孕婦慎用的中成藥有:藿香正氣丸、防風通聖丸、黃連上清丸、蛇膽陳皮末等。
忌使用清涼油、風油精
清涼油或風油精具有爽神止癢和輕度的消炎消腫作用,可用於防治頭痛、頭暈、蚊子叮咬、毒蟲咬、皮膚瘙癢和輕度燒傷、燙傷。傷風感冒時,用點清涼油塗在鼻腔內,可減輕鼻塞不通症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夏秋季節,清涼油、風油精成為家庭必備之藥。但是,孕媽媽不宜經常塗用清涼油,否則影響優生。這是因為:清涼油中含有樟腦、薄荷、桉葉油等成分。樟腦可經皮膚吸收,對人體產生某種影響。對孕婦來說,樟腦還可穿過胎盤屏障,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嚴重的可導致畸胎、死胎或流產。尤其懷孕頭3個月其危害更大。因此,孕媽媽不宜塗用清涼油或風油精、萬金油之類藥物。
忌亂服補品
不少婦女懷孕以後,聽說服用補藥會使胎兒發育更好,於是就買來人參和桂圓隨意服用。殊不知,這類補品對孕媽媽和胎兒弊多利少。
人參屬大補元氣之品,婦女懷孕後久服或用量過大,就會使氣盛陰耗,陰虛則火旺,即“氣有餘,便是火”。名醫李時珍指出:“人參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說明服用人參不當,易致陰虛陽亢。有人曾對100多位服用人參1個月以上的人做了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出現興奮激動、煩躁失眠、咽喉幹痛刺激感和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並把這種現象稱為“人參濫用綜合征”,認為其發生機理可能與神經、內分泌功能受到擾亂有關。有關文獻也記載:人在口服100毫升人參酊後會感到輕度不安和興奮;口服200毫升後可出現中毒現象,如全身玫瑰疹、瘙癢、眩暈、頭痛、體溫升高和出血等。此外,服用人參過多可產生抗利尿作用,易引起水腫。由此可見,孕婦濫用人參,容易加重妊娠嘔吐、水腫和高血壓等症狀,也可促使陰道出血而導致流產。
從胎兒的角度來看,胎兒對人參的耐受性很低,服用過量有造成死胎的危險。有位婦女懷孕後常服人參,2周後出現心悸、胸悶、頭痛、失眠、鼻腔流血和下肢浮腫等症狀,繼而陰道出血,待到4個月後經婦產科檢查,胎兒已死亡,所以孕媽媽不可濫用人參。
除了人參外,鹿茸、胡桃肉等也屬溫補助陽之品,孕媽媽也不要隨便服用。至於其他補品,可本著“產前宜涼”的原則,酌情選用清補平補品,如服適量的阿膠,以利養血保胎。不過,最好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忌用蓖麻油
孕媽媽出現便秘是正常現象,可適當多吃些蔬菜、水果,會使便秘緩解。有些孕媽媽用偏方喝蓖麻油瀉便,這種方法很危險。蓖麻油雖不是什麼強力瀉藥,但孕媽媽服了可能導致流產,因此,妊娠婦女不可服用蓖麻油治療便秘。
忌服用魚肝油過多
魚肝油的主要成分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適量服一些魚肝油有利於胎兒的發育,可促進孕媽媽血鈣增多,防止因缺鈣而發生抽筋現象。
但有許多孕媽媽把魚肝油看作是營養品,認為吃得時間越長、量越多越好。其實不然,魚肝油用量太大或長期服用,則將有害於孕媽媽和胎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