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威海原是一個幾平方公裏的小漁村。用威海人的話來說:進了威海衛,日出城東,日中西。可以想象,當時的威海雖有過聞名世界的甲午海戰,有過輝煌一時的北洋水師,但幾十年前,威海卻是非常落後和破舊。走在鋪著青石板的弄巷裏,粉牆黛瓦的古老民居散發著曆史的陳舊氣息,而就是這種帶著千年體溫的氣息,蘊藏著今日故鄉嶄新的風姿。
紅瓦白牆、綠樹環繞、銀海翻波、海天一色,宜人的海洋氣候,秀美的海濱風光,這就是美麗富饒的“海上明珠”我的故鄉——威海。
威海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麵環海,一麵接陸,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素有“京津門戶”之稱。為防倭寇侵擾,公元1398年,明朝在此設衛屯兵,始稱威海衛。威海之名,即取威震海疆之意。
威海是一座嶄新的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威海獲得全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稱號;1996年,被聯合國評為100個“改善人居環境全球最佳範例”之一;1997年,獲得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稱號;1998年,跨入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1999年,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0年被評為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它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50強、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之一。
這就是我的故鄉,一座集傳統與現代、古老而新興的城市,一座沉澱了曆史烙印,賦予了曆史滄桑的老城。
威海海岸線長達986公裏,約占山東省海岸線總長度的三分之一,約占全國海岸線總長度的十八分之一。走進威海,首先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威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在80多公裏的曲折海岸線上,栽植林帶的海濱綠地,形成了綠色走廊,使這座城市自然分布於山海之間,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不由讓我想起原建設部副部長葉汝棠的題詞:“山襯水托花園城,誌高意遠威海人”。
威海屬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這裏有不變的大海,也有著海一般未改的襟懷坦蕩、豪爽好客的威海人。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威海的水土養育了威海人大海一般的寬廣胸懷,甲午戰爭的烽火更錘煉了威海人民不畏艱難、昂首弄潮的創業精神。
威海物化天寶,地傑人靈。海島風光、海灘、溫泉、民俗風情、史跡、名山古刹、奇石異川,自然、返樸歸真的尋覓中處處留下無數文人墨客的隱隱蹤跡,流傳了數不清的名篇佳作。
一百年前,中日甲午戰爭的炮火和海浪猛烈地震撼著這座小島。如今,昔日的北洋水師提督署所已變成了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昔日彈痕累累的古戰場,在歲月的演變中也早已成了國家森林公園;隻留下劉公廟記載著劉公島的血脈源頭,成為劉公島曆史變遷的見證。
威海的風光昳麗,無處不美。
綠色環抱的聖水觀旅遊區,地處連綿起伏的偉德山西麓。這裏峰巒疊翠、鳥語花香,造型各異的人文景觀點綴其間,令人感到好似來到一處美麗的世外桃源。
中國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聖水觀,座落在五虎圈陽寶地處,是之一。這裏有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建築群;位於山腹祛病養身、明目美容的聖水;中國唯一陰陽雙核的千年銀杏樹;跨越山澗清泉綠樹的空中纜車;高聳雲端、眺望海景的萬壽塔;千姿百態的“百鳥園”;亞洲之最、氣勢磅礴的“榮成偉德將軍碑廊”;峽穀水上樂園、中華奇石碑林、萬米環山長城、百畝花木園,一幅絢麗的畫卷更展示出今日故鄉的另一番風采。
故鄉的最東端,有“中國好望角”之稱的“天盡頭”,這裏三麵環海,一麵接陸,群山蒼翠連綿,大海浩瀚碧藍,峭壁巍然,巨浪飛雪,氣勢恢宏萬千。
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兩次駕臨此地,修長橋,尋求長生不老藥,留下了“秦橋遺跡”、“射鮫台”、“始皇廟”及李斯手書“天盡頭秦東門”等古跡;公元前94年,漢武帝東巡海上,拜成山“日出祠”,觀日出,建“成山觀”,且作赤雁歌。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點點相連,構成了故鄉一個個數不完的美景。
少小離家老大回,再回故裏,今日的故鄉威海,以她曆史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氣息交融呼應的胸懷,讓我們重新體味到那深入骨子裏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