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治區五十大慶而作
我攤開過去的照片進行整理,四十大慶接待記者的照片映入眼簾。一張張采訪現場或合影勾起了我的回憶,把我帶回了那一段非常忙碌非常有成就感的激情歲月。
1998年9月23日是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日。當時,自治區和區黨委宣傳部的領導都非常重視對外宣傳工作。有一句套用的口號頗有說明意義,就是“讓世界了解寧夏讓寧夏走向世界”。我時任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副主任、宣傳部對外宣傳處處長,具體承擔我區對外宣傳工作的職責。形象點說,我們是官方讓外界了解寧夏的一座橋梁,一條紐帶。
那年寧夏的對外宣傳真是轟轟烈烈,時任宣傳部長王正偉精心策劃,外宣辦主任張懷武直接領導,李偉、張雋華、吳勇等同事齊心協力,共同創造了許多足以讓我們自豪的“第一次”!不說第一次在全國“兩會”期間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寧夏新聞發布會;不說《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次以四種文本贈送到190個國家和地區……就說國家對外和港澳媒體的采訪團吧,你來我往一撥接一撥。多少記者第一次從我們這座橋梁走進中國回族之鄉;多少媒體第一次用我們這條紐帶與寧夏這片熱土連接。
幾十批采訪的記者,多數都是第一次踏上寧夏的土地。來寧采訪團有國務院新聞辦領導帶隊的香港媒體老總團,有中國外文局、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華社對外部、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畫報、中華兒女雜誌等負責人帶領的采訪團,有香港文彙報、大公報、香港經濟導報、鳳凰衛視、香港電台、澳門日報等媒體強勢采訪陣容,有著名主持人中央電視台的徐俐、張泉靈,鳳凰衛視的吳曉莉現場采訪,還有許多在中國媒體工作的外國專家記者……多種媒體從多個視角以多種形式進行報道。記者通過自己的敏銳目光去捕捉,通過手中的攝像機、照相機、話筒和筆去記錄,通過多姿多彩的媒體向外界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介紹變化中的寧夏和建設美好家園的寧夏人。
接待記者,尤其接待非常敬業的記者很辛苦。要提早溝通,要把我們想告訴人家的和人家想知道的結合起來進行策劃,設計選題。要認真準備背景材料,對於境外專家記者,至少要翻譯成英文。不僅要熟知采訪線路和采訪點的情況,還要對來訪媒體關注方麵有所了解和準備。雖說辛苦,但陪同一批批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服務於不同媒體的專家記者,行走在塞上大地采訪的時候,那種快樂那種成就感也是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還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專家記者一起采訪,也是一個很有樂趣的工作。就是現在回想起采訪中的一些細節,也會有不可言傳的快樂湧上心頭。
就說說我陪同中國外文局采訪團的一些小事吧。
中國外文局又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是我國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對外傳播機構,活躍著來自眾多國家的專家。這些專家在中國工作,對中國既熟悉又有感情。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曾兩次率團來寧采訪。埃及的侯賽因·伊斯梅爾和加拿大的莉薩·卡多奇都是隨團來寧采訪三次以上的專家。
侯賽因說他第一次是尋找貧困,追尋寧夏穆斯林信仰的足跡。但在采訪後被這裏的人深深吸引。返京後發表了《寧夏:成就·夢想·困難》的文章,介紹了這片土地40年的驕人成就,描寫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這裏是複雜曆史的交合點,是神奇自然的融合之地,不同民族的人聚居在這裏,擁有同一個家園,同一種美麗的心靈。”我不止一次地問來訪的記者:寧夏回族自治區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大家一致的回答是:寧夏人。”
寧夏人,自然也包括我和我的同事。
侯賽因與大家相處得非常好。他信仰伊斯蘭教,在精神家園裏與作為中國回族之鄉的寧夏有著親密的聯係。每每見到穆斯林,他都要走上前去,熱情地互道“色倆目”。他采訪非常投入,不但認真地看認真地談認真地記,還熱心助人。答應幫同心清真寺的李阿訇找阿拉伯地圖,幫同心阿語學校聯係引進教學設備,甚至在我們從固原返回銀川途中,他要幫疲憊的司機開車。當然這個忙沒幫成,雖說他有埃及的駕車執照,當我要他簽訂交警罰款由他全額支付的協議時,他隻好連連搖頭作罷。但還是坐在副駕駛座位主動承擔了為司機說笑話、監督司機不打瞌睡的任務。
侯賽因對寧夏是那麼眷戀,他用他長長的美文記錄了寧夏之行的感受、思考與期盼。他當年還獲得了中國政府為外國專家設立的很高獎項:友誼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