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把草原搬回家(1 / 3)

我家博古架上最底下的一排,原來是西雙版納的象群在跋涉,現在綠地上奔馳著內蒙古大草原的牛、馬、羊和梅花鹿。每每看到生靈們矯健的身影,我就想到它們生活的內蒙古大草原,想到它們的主人——豪爽熱情、待人誠懇的內蒙古人。

在綠色草原剛剛開始星星點點變黃的時候,我們乘車從銀川出發赴呼和浩特。

這一路非常好走,也非常好看。早晨從銀川出發,行駛百餘裏就出石嘴山進烏海,寧蒙界寫著:呼和浩特691公裏,全程是高速公路。我們的車在秋高氣爽的氛圍中行進,我們的視覺不斷地被吸引被衝擊。

公路左邊不遠也就是幾百米吧,是東西走向的陰山中段——大青山脈。大自然在山腳下順勢鋪開平坦的草地,羊群和牛馬或臥或立從容地吃草,或在藍天白雲下悠閑地散步。右邊是黃河哺育的河套平原,寧夏是前套,那內蒙古就是後套吧。玉米、青豆、水稻等秋作物,努力向天伸展著。展示其勃勃生機,傳遞著豐收的喜悅。最搶眼球的是向日葵,尤其是大片的一眼望不到邊的向日葵,讓你想到梵高的名作,讓你由衷的喜愛,讓你在心靈深處跳動著暗暗的驚悸。

我們一行四人,連去帶回隻有匆忙的三天。但蒙古民族、蒙古文化、蒙古草原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進我們鮮活的記憶。

對“大”的喜愛

團結和睦的大家庭——內蒙古,素有“北方遊牧民族搖籃”的美譽。曆史上,這裏演奏了一幕幕恢弘的詩篇;現實中,這片廣袤土地的主旋律是創造是奮進是堅定的崛起。詮釋這一切的,完全依賴於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錫伯、土家、東鄉、苗、僮等49個民族,構成了團結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這個民族大家庭,有大的境界大的氣魄。也有骨子裏根深蒂固的,血脈中奔流不息的,對“大”的喜愛和生生不息的永不放棄的追求。

成吉思汗的大帝國。在呼和浩特新開放的博物館,15個展館中有一個館屬於成吉思汗,館名是“一代天驕”,入門迎麵是一座成吉思汗策馬奔馳的雕像。門外大廳的方柱上貼著畫冊的宣傳畫,第一眼看到的是醒目大字:成吉思汗大帝國的征服世界史。是呀,當時全世界有3億人,而成吉思汗征服的地區就有1億人。世界曆史不能沒有成吉思汗的篇章。

在13世紀的上半葉的數十年間,蒙古軍隊鐵蹄的腳步從未停歇。我以為,壯大蒙古民族和對物質強烈的占有欲望是成吉思汗的力量源泉。但這並不完全,其實這個民族這位英雄對於蒙古族大版圖的罕見向往和執著追求,更是不竭的內驅力。

占版圖三分之二的大草原。中國四大草原之首的內蒙古大草原,蓬勃壯美,廣袤無垠。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居延海,綿延2000多公裏,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或半荒漠草原。不同類型草原總麵積達88萬平方公裏,占內蒙古總麵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有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錫林郭勒大草原。

站在一望無邊的大草原上,我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博大,什麼叫遼闊,什麼叫厚重,什麼可以稱之為千萬年的曆史積澱。

在青山前麵還要加個“大”“青山”,因其山色和山勢而得名。本意為“黑山”。後因蒙古民族對青色的喜愛,便把“黑山”改稱為“青山”。“青山”之名最早出現在明代嘉靖年間,到了清代,有人冠以“大”字,喜歡“大”的民族,索性就稱之為大青山,並將大青山這個氣勢非凡的名字載入了清代的史冊。

大青山,也真是名副其實。它像一條巨龍橫臥在遼闊的高原上,猶如草原的脊柱,莽莽蒼蒼,巍峨綿延。大青山南,是黃河、黑河滋養的的一望無際的土默川平原,山北則是遼闊坦蕩的烏蘭察布大草原。我們乘坐的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左邊不遠處是綿綿起伏的大青山脈,山下時不時就有牛羊在悠閑地吃草。山勢時而挺拔高聳線條分明,時而變得低沉而平緩,讓人由不住聯想到這山感情的豐富和多情,既讓旅途中的人領略到剛毅的豪氣,又感受平和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