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愛在天邊”,這7個字是呼倫貝爾市歌第一句的歌詞,緊接著是“天邊有一片遼闊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寬,潔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邊”。我非常喜歡這首歌,喜歡呼倫貝爾人血脈中流淌的對傳奇草原的摯愛,更喜歡他們世代傳承的博大、浪漫的英雄情懷。
呼倫貝爾,是我的一個夢想,它的美麗和英雄主義氣息讓我魂牽夢繞了近30年!
還是1980年代初期,我考入中央團校首屆大專班。和我同班同組的孫震給我們唱讚美草原的歌,讓我們品嚐飛龍的美味,更主要的是他熱情仗義豪情滿懷,讓我對給予他豪爽性格寬廣胸懷的那片草原萌發了向往和神遊的夢想。
在綠草快樂生長的2010年夏季,我應邀參加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等單位主辦、由內蒙古社科院承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一屆國際母語日活動”和中央團校首屆大專班三班的同學研討會。
短短5天,我這個不會唱歌的人,一次次情不自禁地和大家一起高唱“我的心愛在天邊”,我把美麗的夢遺落在了草原深處,又把對這塊綠浪無邊的土地由衷的愛戀帶回了塞上江南——我要告訴所銀川,有熱愛大自然的人:在遙遠的天邊,有一片放飛夢想激蕩英雄情懷的的美麗草原。
豪爽豪情的民族
呼倫貝爾人天性豪爽,這種豪爽中飽含熱情,熱情中透出親近和真誠。讓你身處數千裏之外仿佛在家,認識10分鍾宛如已相識幾十年。舉一件小事為例。
今年6月16日,我乘坐CA1214次航班從銀川出發,到北京轉機赴呼倫貝爾。由於強降雨飛機延誤,到了呼倫貝爾已是午夜時分,同行的還有新疆、福建等省區的參會人員。呼倫貝爾學院接站的人熱情幫拿行李,招呼大家上車。我的箱子被一個小夥子放到小麵包車上,而讓我上大轎車。我略微遲疑了一下,師傅看到對我說:這都是咱家的車,不是租來的,你完全放心!師傅是一位健壯的北方的大漢,從他嘴裏說出“這都是咱家的”這句話時,還配有一臉誠懇的和自己家人說話的笑容,意外的親近感讓我困在首都機場的勞累一掃而光。
對曆史上成吉思汗創造的輝煌,呼倫貝爾人有種骨子裏透出的自豪,對創造美好生活有種天然自信的豪情,對“大”和“最”有血脈裏奔騰不息的喜愛和追求。市委副書記孫震在介紹呼倫貝爾時連著用了一串的“大”和“最”:世界最大的草原、中國麵積最大的市(相當於山東、江蘇兩省的總和,比英國還大一千平方公裏)、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首、“中國最佳民族風情魅力城市”,有中國最大的敖包,呼倫貝爾城市精神以“博大”開頭……讓聽者不知不覺被這種與生俱來的豪情所感染。
在呼倫貝爾參會期間,我結識了一位看似纖弱的內蒙古社科院研究員白蘭。她在大會上,用自己的母語——鄂倫春語作了題為“鄂倫春語的文化記錄與保護”的演講。她用學術詮釋著對民族的愛戀,她的愛戀裏有執著的追求熱切的期望,還有深層的憂慮。但她用一幅鄂倫春女孩在草原上用母語歌唱的照片,表明草原學者探索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期盼與生命內在的豪情。
如詩如畫的草原
孫震講了一個故事,論證呼倫貝爾草原是最好的草原。他說前年,有一個日本旅遊團來到呼倫貝爾,團裏有一10歲女孩從小失語,到草原一天後第二天就會說話了。女孩媽媽跪在草原上真誠感謝草原,女孩提出不走了,就留在美麗的草原。
我覺得,草原的美麗首先是綠色。綠色的植被,猶如綠色的海洋,猶如無邊無沿的綠色地毯。在顯示旺盛生命力的寬廣草原上,散落一座座一群群蒙古包,悠閑地遊走著馬牛羊,它們或吃草或散步或臥在草原母親的懷抱,聆聽草原的韻律享受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