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社會科學院西夏學曆程研究掠影
我是喜愛追尋價值與意義的人。我曾數次問過寧夏社科院西夏學學者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西夏學研究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學曆史專業的學者說,西夏文化是曆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弄清西夏曆史是史學研究的責任啊,這段曆史也昭示了民族融合走向統一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中文專業的學者告訴我,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枝瑰麗的奇葩。研究獨特的西夏文化,也是在研究中華文化的多元構成。
順著學者的思路想下去,我豁然開朗。是的,隻有將我們的現有意識放入一個長遠的曆史視野之中,進行思考和展望,這樣才可以真正理解西夏學研究的價值所在,才可以真正理解西夏學研究的學者耗去寶貴年華艱辛探索的價值所在!
我以為西夏學研究,不隻是要立足於西夏曆史的本體,不隻是要認識西夏文化的風貌,更要從文化縱向的視角揭示其獨特性,從曆史縱向的視角揭示其在中華民族融合及形成,在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發展中的影響與貢獻,並積極探索其為現實發展服務的有效路徑。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西夏學研究。在此,我著重對寧夏社科院西夏學研究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團隊、平台與載體作一掠影式的回眸。
學術團隊和學科建設
寬泛地說,寧夏社科院西夏研究走過了40多個春秋。
對於西夏研究,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有著戰略眼光。早在1970年,自治區文化局就安排韓蔭晟和李範文到寧夏博物館從事西夏研究準備工作。韓蔭晟負責搜集黨項西夏史料,準備撰寫《西夏史》。李範文負責西夏文字的搜集整理,準備編撰《夏漢字典》。1973年選派李範文赴京搜集資料,並拜師王靜如、羅福頤學習西夏文字。1980年,寧夏社科院恢複工作後,立即調韓蔭晟和李範文到社科院工作。建院初始,就有了李範文、韓蔭晟和羅矛昆等老一代西夏學專家,其《宋代西北方音》《西夏與黨項資料彙編》等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隨著1981年首屆中國西夏研究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寧夏社科院西夏學研究穩步發展,其成果逐步增多,影響力不斷增強,在國際西夏學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2005年,寧夏社科院實施重點學科建設工程,基於比較雄厚的學術積累,西夏學成為第一批重點學科之一。
推進西夏學學科建設,首先是優化組合隊伍。院裏打破部門隸屬關係和專業的界限,建立了年齡、學曆、專業、職稱結構較為合理的學科梯隊,形成以學科為紐帶的研究群體。其次,是每年增加5萬元投入。還別小看這5萬元,這筆經費對於人才培養、學術活動和圖書資料建設,作用還是不小的。第三,創新學術研究,著力提升和再造西夏學學科的優勢。
西夏學學科得到了人員、項目、資金等方麵的支持,有了較快的發展,促進了科研成果數量的增加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較快發展一個階段之後,由於人員調離等原因,西夏學研究經曆了一段低迷的時期。近年來,院裏增加人員,所裏采取措施,逐漸走出了低穀。
2011年,院裏對重點學科作了調整和加強,建立首席專家製度。西夏學科成員由原來的9人增至13人。首席專家和學科帶頭人:李範文;學科負責人:賈常業、餘軍。學科有首席專家、研究員1人,副高職稱以上6人,中級職稱4人,博士1人,碩士4人。
餘軍,是社科院西夏學研究又添的新丁之一,作為院裏引進的人才,現任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他原來主要從事考古工作,在考古中涉及西夏考古研究,先後發表了《試論西夏雕像石座》《寧夏銀川市西夏3號陵園遺址發掘報告》《寧夏靈武市回民巷西夏窯址的發掘》(合著)和《西夏陵園考古再現昔日皇家陵園平麵布局》等近20篇關於西夏考古等文章,還參與了《寧夏通史》等2部學術著作若幹章節的撰寫。餘軍以前幹的考古工作跑野外多,現在進行研究雖也需田野調查,但跑野外的頻率較之考古畢竟要低得多。他積極調整自己,適應新的工作。他現在還兼任《西夏學大辭典》編輯部主任,具體負責日常的組織協調工作。
張玉海,1998年進院曆史所,兩年後被院辦公室借調做了兩年的文秘工作。聰明好學的他,寫一手漂亮文章。有同事評價他博覽群書知識麵廣,隻要想做的事就能做好。他有做學問的潛質,他進院僅兩年發表的一篇西夏研究論文,就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他發表了《從天盛律令看西夏榷禁製度》《打刺池碑考釋》等10餘篇文章。文字嚴謹的他,去年起兼做《寧夏社會科學》“西夏·曆史”欄目的責編。他性格中有時有些隨意和散淡,喜歡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探索,並逐步清晰勾畫自己研究的領域與方向。
還有張琰玲等學科組的成員也不斷有西夏研究方麵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院裏發表西夏研究成果的學者,不限於西夏學科的成員,一些對西夏研究有興趣的人,跨學科進行研究。
自治區領導和相關部門大力支持西夏學研究,例如對重點項目給予經費的保證。院領導班子尤其是曆屆主要領導都重視西夏學研究,在學科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有作為國家隊的中國社科院西夏學研究中心和研究者,他們在出了累累研究碩果的同時,在培養人才、提供資料等方麵,也提供了關鍵性的幫助。也還有國內外在西夏學領域努力探索的學者。
我覺得,社科院西夏學科應該銘記院裏那些為學科發展出過力的人。院領導就不說了,都盡職盡責,為西夏學的發展不遺餘力。比如西夏學科設在曆史所,所長薛正昌就要具體承擔重大學術活動、重要研究項目等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還要主編《西夏研究》學術刊物,很多工作投入的精力和辛苦是無法計算的。前任所長景永時為推動西夏學學科建設,也奉獻了自己許多的智慧和心血。賈常業作為學科負責人之一,想方設法謀求長久發展,踏實務實帶年輕隊伍。調走和退休的一些人,也為社科院西夏學成果的積累盡了自己的力量。還有曆史所科研處辦公室圖資中心等部門的人員,隻要西夏學科重大活動需要,就竭盡全力,當成分內的工作認真做好。
肯定還有我所不知道的事,還有我疏忽的人,因為我在這裏是描繪探索的軌跡,是在向一種可貴的精神致敬,是在讚揚團隊與合力的作用,而非工作總結。但此時我的內心還是長久回響著一個聲音:所有為西夏學進行探索和研究付出的勞動都值得珍視!
誠然,西夏學學科的長足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那些常年辛勤耕耘在西夏學研究園地裏的學者。
寧夏社科院正是由於有了一個個、一批批、一代代不知疲倦執著探索的西夏學學者,才能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特別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的近20年,發展更加迅速,形成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獨立學科研究格局的研究陣容。
這些西夏學研究者,他們帶著內心的熱愛,帶著堅定的執著,不論是行走在陽光高照的坦途,還是穿越泥濘坎坷的低穀,不論是步履艱難,還是腳下生風,都義無反顧風雨兼程,給我們留下一代代學者艱難跋涉的可敬身影。
著力培育西夏學學科的品牌優勢
以品牌構築學術實力,以品牌推動西夏學發展。基於這樣的清醒認識,社科院和學科注重把傳統優勢變為與時俱進的現實優勢,把潛在的優勢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能力,逐步創出了有著鮮明特色的具有影響力的品牌。
一是優勢學科品牌。西夏學研究是社科院傳統優勢學科之一,如何提升優勢學科?社科院注重以多種方式借助區內外研究力量進行群體攻關和協作研究,注意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不斷拓展新的科研領域,開發新的科研增長點,掌握新的學術製高點,通過一些重大研究項目的實施,在保持優勢的基礎上提升優勢。
二是知名專家品牌。西夏學學科有“全國突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獲得者李範文做學科帶頭人,猶如在學術高地上,迎風飄揚著富有感召力的學術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