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編輯叔叔、阿姨:
我是一個初中學生,因基礎差,家裏和鄰居都很關心我的成績,媽媽常說:“我們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聽到這樣的話,我心裏非常難受。我很想有好的成績,可我怎樣才能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呢?
隆德桃山中學學生×××
×××同學:
從你來信表達的“怎樣才能樹立起學習的信心”的詢問中,我感受到了你的上進心。這是很寶貴的,是你樹立起學習信心的前提。由於對你的情況了解不多,我隻能籠統地談點自己的想法,供你參考。
首先,要有自信心。一個人有無自信心,結果大不一樣。有自信心的人往往能取得超過自己能力的成績,而無自信心的人,即便有很好的天賦,也會一事無成。不自信者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從一定意義上講,他們是被自己所擊敗、所埋沒、所淘汰的。所以,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希望、有能力,切莫低估了自己“潛在”的力量。試想——下:你如果有了自信心,大腦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平時學習就理解得快、記得牢,考試時也會有良好的競技狀態;否則,沒有自信心,能記住的也會記不住,本來會做的題也可能做不出來。
其次,要製訂奮鬥目標。“基礎差”和“沒有學習的信心”是相互作用的。沒有學習的信心,往往造成基礎差;而基礎差,又容易使人喪失信心。所以,僅相信自己有力量還不夠,還要認真分析“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差”的主要原因,根據自己的實際,製訂出經過主觀努力可以達到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讓目標時刻召喚你、激勵你,約束你,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保證目標的實觀。
第三,要勤奮學習。我不否認人的先天素質是有差別的。比較好的大腦素質可以為獲得好成績提供可能。但一定要看到,素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勤奮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又能對大腦起到促進和改造作用。此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要取得好成績,除智力因素外,還有非智力因素。這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意誌和性格。因此,不論先天素質如何,你都必須勤奮,注意培養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俗話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奮,是通往成功的橋梁,唯有勤奮,持之之恒的勤奮,方法對頭的勤奮,才能使你製訂的奮鬥目標變為客觀現實,也才能使你真正看到自己的力量,從而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祝你進步!
朱鵬雲原載《寧夏青年報》1988年1月15日
單腿站立叫“獨立”
這幾天我們幾乎每天通話,通話時電話這端和那端似乎沒有距離。媽媽貼近求學的寶貝說著悄悄話,孩子仿佛就在媽的眼前。不知不覺幾十分鍾,不知不覺月掛中天。聽著述說,媽媽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覺得快樂;放下電話,細細回味,每每生出綿綿不斷的自豪之情。
我的眼前多次出現一個細節,我知道這個細節具有象征意義的內涵。大概是在孩子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每當她自己做主和主動做事時,我就稱讚她在鍛煉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一次她在牆邊單腿站立,。“獨立”並說自己在練習“獨立”事後感歎說,久了雖然很難,但有種鍛煉自己的味道。
我覺得,孩子注意培養的以下品質都與此密切相關。
一、有逐漸清晰的考慮
孩子的理性似乎與生俱來,小時候在工行儲蓄所存錢。今天存10元錢,明天取5元錢。我問:在很短時間內接連取錢存錢時,營業員的臉色如何?孩子坦然回答:我沒去看營業員的臉色。我說:她們一定很煩的。孩子居然說取錢存錢是銀行的業務呀,我幹嗎要看人家的態度呢。接下來照存照取不誤。
她特愛去書店。但每次看書居多,買書很少。我問:書店又不是圖書館。你一看就是半天,人家煩不煩你呀。她說書店沒規定看了必須買,也沒規定可以看多長時間。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孩子的小學階段是在書店的書香中熏大的。較長時間近距離接觸圖書,對書的熱愛與日俱增,對書的判斷力超前成熟。
孩子大約在三年級時,一次在書店看到一本書愛不釋手,付款時才發現缺1元錢。此景被一個成年人看見,掏出1元錢送給她。這件事讓孩子很受感動,感到了愛書人之間互相幫助的溫暖。
這兩件小事細細想來,體現了務實踏實平實的風格。這對於冷靜地謀劃自己努力的目標非常重要。
孩子從小就知道計劃。但在計劃的同時,也不否認在行動中還是時不時地被頑固的惰性幹擾,還時不時被渴望享受的欲望阻斷。但主流還是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她總是小心翼翼地去了解自己,積極認真地規劃自己。
尤其是到外地求學之後,受到大都市人文精神潛移默化的滋養、熏陶,得到天南海北人不同地域文化的提示和參照,她的悟性迅速開啟,幾年下來,讓我感受到孩子在思考行動方式上有很大變化。
讓我驚訝的是孩子參加計算機學習。也許不一定學出來,也許不一定事物就朝著我們計劃的軌道發展,但早早就把目光投向毫無基礎的領域進行探索,讓我感到她有一定的前瞻性。
孩子的考慮既有別於純功利型人的精細計算,也有別於理想主義者的浪漫情懷。她遺傳中不乏浪漫,但很大程度上一直被製約在理性的框架之中,不允許它們無拘無束由著心性亂跑。
這是一個優秀的品質,但一定要防止清醒相伴的冷漠。在理性的追求中一定要相伴相隨人文精神,要有“人怎樣活著更有意義”的精神訴求,我以為這是生活得以保持境界的一個根本。
二、有對自己負責的獨立精神
孩子的獨立,既是她自己的需求,也是我的期盼。她的獨立精神,來源於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也來源於曆練。小學階段,老師讓家長每天檢查作業,並在作業本上簽字,我倆做了分工:我管簽名,她負責對錯。
我們默契合作,她的成績一直保持在良好狀態。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偶爾也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有一次,放學時有同學約玩,她答應了。我說:你有選擇的權利,但今天不寫完作業是不能睡覺的。她答應得很痛快!但玩到天黑才回來。快快吃飯後急忙寫作業。作業太多了,她寫了一陣躺在床上睡著了,而我在睡覺前才發現。我叫醒並告知她:今晚我就在她的小床上睡,等她寫完我再搬走。後半夜四點多鍾,我睜眼看見孩子在地毯上睡著了。被我叫醒,她一骨碌爬起來,用冷水洗了臉,並用浸了水的毛巾係在腦門上說:媽媽你放心睡吧。天亮時我醒了,孩子趴在桌上睡著了,紙條告知已寫完作業,囑我簽名。這次經曆讓孩子深受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包括對學習、玩耍、讀書、購書,對零花錢的管理、支配,等等。
在她看來,負責精神是對自己的信任,更是一種尊重。所以,盡最大的力保護自我,更盡力活出自我。
三、有腳踏實地的不懈努力
在讀小學二三年級時,孩子告訴我報名學畫畫,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一次早上大雪下個不停,我說周日就不去了吧。她堅持去,並很快穿戴好出了門。我和她爸從窗子瞭望,隻見她穿著紅衣服在沒有人踩過的雪地行走。被雪下麵的冰滑倒了。爬起來拍拍雪,又往前走。她堅持了一年多,學畫的動物還有點模樣呢。
我們考慮將來的學業方向,建議孩子中止了美術的學習。過了一段時間,她告訴我試聽了英語課。感覺不錯,就跟朋友一起報了名。
我至今清晰記得,孩子講述的去大學裏報到的情景。輔導員問了孩子的家鄉後說以後要好好學習呢。果然新專業沒有基礎,一開始很吃力,她告訴我每個同學都拚命努力。自己也心裏著急。低迷了一段時間後,專業成績又逐漸提升了上來。
我以為,她不算太勤奮,她排斥做苦行僧,但認真、專注和踏實。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謹慎前行,幾乎不走彎路、回頭路,不浪費時間。
我覺得,這些嚐試的前提是獨立精神,是對未知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望,對有價值人生的追求。
完成於2007年8月6日
聽聽不同的聲音
孩子:網上聊了一個多鍾頭,媽媽為你的現狀高興,也為你對將來的周密勾畫感到寬心。你麵對困難:采取措施,主動調整,客觀對待,期望未來。媽媽一直相信,困難是暫時的,障礙是可以跨越的,因為最最重要的,是媽媽相信你。
我作為旁觀者,有點想法還想告訴你,這樣會促進你換位思考和處理問題。
一是不要預支煩惱。是的,到了大四,很多人開始不甘平凡生活,不甘按照尋常生活軌跡行進,不甘收支不符地付出代價……對於未來,既要作出戰略謀劃,又要作出戰術部署。而你容易思前顧後,左思右想,麵麵俱到。這樣不免又增添煩惱。
其實,人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前景和現實之間需要搭建橋梁,而對於橋梁可行性的論證需要時間,而且也比較費心。前途,不是很清晰的時候,人本能會有些擔憂有些煩惱。因為目標是什麼,要走哪條路去一步步接近目標,而每條路都有利弊,怎樣選擇路徑,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怎樣為自己今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些必須了解、決策的關鍵事情會不斷出現。你在周密思考、策劃中,也預支著未來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