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寧夏文化建設極不平凡的一年。它既承載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寧夏解放60周年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使人民群眾在現實生活中享受著日益豐富的文化滋潤;又謀劃文化建設新的全麵提升,開拓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未來路徑。
2009年,在宣傳文化工作者眼中,是多麼的蕩氣回腸!這一年,一場場重要文化活動吸引大眾積極參與,並顯示文化的巨大影響;一個個文化亮點頻現寧夏特色,也促使對文化創新的深層思考;一陣陣改革的腳步聲展示寧夏文化體製改革風生水起,邁開了前所未有的實質性步伐。回顧注定要被寧夏文化發展史銘記的近年,展望值得期待的發展未來,可以得到諸多啟示。本文力圖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宏觀視角,提出對新的曆史時空中寧夏文化建設的一些思考。
一、我區文化建設進入新的曆史時空的重要標誌
自治區黨委、政府於2008年5月下發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意見》是具有全新高度、全新構架的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決策,在我們麵前展開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對加快我區文化建設、增強寧夏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將產生積極而強大的推動作用,在寧夏文化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標誌著我區將掀起新一輪的文化建設熱潮。
可以說,我區文化建設由此進入了新的曆史時空,進入新的探索創新階段,進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麵臨不可多得的曆史性契機,也麵臨從未有過的嚴峻挑戰。
二、我區文化建設進入新的曆史時空的曆史契機
縱觀曆史,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並不多。不同的曆史時期,文化的發展存在著很大差異,有高潮不斷、人才輩出、文化昌盛的階段,也有文脈低沉、人才匱乏、文化蕭條的階段。而我區當下的文化建設,可以說遇到了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
(一)有利於文化發展的宏觀背景
黨的十七大強調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發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作出了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戰略部署。200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幹意見》。該《意見》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以及文化產業發展、對外交流、政策法規和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七大方麵進行扶持。在200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參加寧夏代表團會議時講到要認真總結、提煉、宣傳、培育寧夏人文精神,對寧夏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文化體製改革和實施寧夏文化“走出去”戰略等提出了具體要求。
2010年,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十周年,中國政府將吹響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可以預見,在一定物質基礎的基礎上實施的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將會更加重視文化建設,將會有更多的投入和發展。
(二)國家相關部門的有力支持
2008年8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寧夏站在一個新的曆史發展起點。《意見》出台後,我區宣傳文化係統各部門紛紛加強與黨和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銜接,積極爭取支持。國家各相關部門於近年先後出台支持寧夏文化事業的意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確定了14條支持寧夏新聞出版事業發展的意見,並在目前對期刊調整過程中,特批給寧夏《西夏研究》刊號,這是嚴格期刊審批製度中的一個特例。作為我區唯一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研究機構的寧夏社科院,也積極與中國最高的學術殿堂——中國社科院開展對接,加強溝通、協調。中國社科院確定從七個方麵加強與寧夏社科院開展科研合作。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文化部簽訂了《部區工作會商議定書》,確定了本輪會商未來5年裏五個方麵合作的主題。自治區政府還與國家廣電總局簽署了《共同促進寧夏廣播影視事業發展合作協議》。合作會商製度實施期限暫定為5年。
三、我區文化建設進入新的曆史時空的主要特征
(一)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已形成共識
2007年召開的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小省區要辦大文化”,賦予了文化建設新的曆史任務。2008年5月下發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對我區文化建設進行全麵的戰略部署,表明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於文化建設新的自覺與主動。2008年4月自治區召開了“全區文化建設工作會議”。
2008和2009年,自治區黨委常委會每年聽取專題彙報,提出加強全區宣傳文化工作意見。多次研究、部署文化建設的重大工作和項目。對於文化體製改革,僅2009年自治區文化體製改革領導小組就召開6次會議,充分論證,製定措施。自治區黨委先後召開3次常委會議和2次書記辦公會議,研究改革方案,提出改革要求,推進改革步伐。自治區政府常務會也多次研究文化建設相關專題和文化體製改革的政策意見。自治區領導多次深入實際,進行調研,解決實際問題。文化建設已被擺上重要工作的位置。